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五省區于07年迎來改革後首次高考 爭辯仍在繼續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3日 22:00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片:今年12月9日,南京人民中學考點大門外站著許多接送考生的家長。 新華社記者 孫參 攝

    新華網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吳晶、呂諾)我國五個省區將於明年開始陸續迎來課程改革後的首次高考,各省推出的高考改革方案引起爭議。有關這一話題的討論在23日舉行的第六屆21世紀教育論壇上,仍然處於“白熱化”狀態。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我國已形成了全國統一考試招生為主、學校考試為輔、免試入學為補充的高校招生考試製度體系。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郭振有説,高考制度是我國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穩定教育教學制度,推動教育教學改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能力,發揮了歷史性的、巨大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但高考同時也存在內容重知識輕應用、形式過於單一等弊端,無法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也無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因此近年來高考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變革。

    今年9月江蘇省向社會公示2008年高考方案,確定高考總體模式為“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3”指語文、數學、外語;“學業水平測試”包括物理、化學等7門,其中包括選修測試科目和必修測試科目;“綜合素質評價”包括道德品質、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等6方面。除“3”門科目將按分數考核,其他兩項均為等級評定。

    該方案首先獲得大多數人的肯定,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負擔,不少家長也表示方案照顧到個人的興趣和專長。然而,有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人反對將物理、化學這類重要學科用等級評定。還有人指出城鄉發展差距也將使來自農村和欠發達地區的考生因外語而處於劣勢。

    方案針對民眾意見做出調整後,江蘇省教育主管負責人指出,與現行高考方案相比,新方案只是模糊了文理科的界限,同時在選修和必修的考試時間上加以限制,從而加強了物理和歷史等學科的重要性。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談松華指出,從長遠來看,以“語數外”為核心的高考方案可以糾正目前中學偏科的現象。在此基礎上,高考科目可以根據報考學校的要求進行調整,比如説考生報考物理專業就加考物理,報考化學專業就加考化學。

    從2003年開始,我國有22所高校擁有5%的名額進行自主選拔錄取,到2005年自主招生高校數增加到42所。雖然高校依法行使辦學自主權是與國際接軌的先進做法,但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引入“面試”機制卻遭到不少質疑。

    談松華認為,教師通過面談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情況,一些高校採取“面試”前隨機組成評價小組的辦法也值得借鑒。“民眾對公平的追問可通過面試結果公示和對學校誠信評價體系的建立而逐步得到解決。”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郭元婕指出,中國的高考人數絕非其他國家可比,這就從客觀上決定了不能沒有全國統一性的考試。但各國經驗均表明:統考不利於甚至不可能實現多元評價。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不同學校的辦學層次、目標定位不同決定了考試選拔模式不同。”她説,“然而,由於各高校還不具備綜合評價的機制和能力,因此需要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經驗,引入權威的社會評價體系。”

    論壇與會者普遍認為,當下,由於高考事關千家萬戶的利益,“廢除高考”只是過激之談,應深入思考如何改進現行高考制度。

    郭振有指出,我國高中新課程改革正在普遍推開,高考改革的緊迫性也日益凸顯。高考對基礎教育有著深遠影響,高考改革具有複雜性,因此仍需“穩步推進”。

責編:陳昌娥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