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8月13日專電題:從“老粗布”一路走向“個性斑斕”——由服裝變遷看共和國60年的足跡
新華社記者王海鷹、董春蕾
由色彩斑斕、個性彰顯的當下溯流而上,回望那曾經走過的“藍海洋”“軍裝綠”,猶如展開一幅寬闊的歷史畫卷。服裝,作為一種群體性記憶,儘管只是一個表象符號,卻以非文本的形式記錄新中國60年,人們的生活以加速度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物用到審美:服裝的價值轉換
新中國成立初期,甚至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的大街小巷,人們的穿著給人留下的印像是單調的黑、白、灰。而如今,不僅僅青年人,就連七八十歲的老人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都不再為奇。
濟南市英雄山腳下,記者遇到了幾位正在乘涼的老人,這些老人雖然都七八十歲,然而穿著鮮亮的藍色、紫色、黑白小碎花的襯衫、深藍色的裙子。“我們年輕時根本沒有裙子,用自己織的老粗布做衣服,夏天穿著粗布做的衣服一點兒也不涼快。”一位原來在濟南市園林局做過保樹工作的老人説,那時候自己紡線織布用來做衣服,還用手搓麻繩,納鞋底做布鞋。“衣服哪有什麼樣式,扯塊布釘上兩個扣子就穿在身上了。”
家住濟南舜玉小區的侯映棠今年64歲。她説,十八九歲以前,一直穿老粗布衣服,“自己織出布來,泡在水裏,抓上把靛青粉染色,淺藍的做上衣,深藍的做褲子,一年到頭就這麼穿。直到18歲開始當赤腳醫生,才有了一條藍色印花褲子、一件粉紅上衣,寶貝得不得了,平時捨不得穿。”
上個世紀60年代,從穿著、髮型到生活方式,中國受到蘇聯的影響很大。“那時候,有的時髦女性開始穿百褶裙,不過為數非常少。男士多數穿中山裝。那時大家吃飯要緊,很少有人想著要穿好看的。”濟南市園林局的這位退休老人説。
改革開放初期,服裝設計進入人們的生活,服裝由裁縫的單件製作或小作坊加工轉變為工廠成衣化批量生産,面料也由粗棉布轉為化纖等材料,但樣式相對還非常單調。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呂學海説,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把服裝教育納入了高等教育,一些藝術界人士開始介入服裝設計教育,他們把想法充分滲透進了服裝的色彩、造型和款式中。隨著人們對服飾的多元化追求,衣服不僅僅具有藝術性,也逐漸具有科技含量。隨後,廠家把新工藝應用到服裝生産中,將藝術與科學結合,人們也賦予服裝更多的情感訴求。如今,服裝已經從簡單的具有物用價值的物品上升為人們追求審美的符號,流行節奏越來越快。
從保守樸素到開放多元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風格由單一漸趨多元,色彩由單調趨於斑斕,而隱于背後的是社會經濟的巨大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多元變化。
呂學海説,“文革”之前,物質匱乏,衣服只是發揮了它最本能的作用,只具有物用價值。社會環境的限制、技術方面缺乏創新、物質水平低下等因素決定了當時人們的穿著打扮單調統一。“不管是中山裝、軍便裝,還是工裝,人們不得不穿,不敢標新立異。”
“越來越個性,越來越多元,越來越斑斕”,這成為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服裝變化鮮明而有力的寫照。據了解,從新中國成立初直到改革開放前,保守的思想觀念一直影響著廣大群眾的穿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在這樣的觀念影響下,有人穿新衣服就渾身不自在,甚至要將新衣服洗舊再穿,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人們穿得嚴嚴實實,保守得很。愛美的女性只能在衣領處做點文章,或把裏面襯衣的花領子翻出來,或是做點‘褶’,以求與眾不同。現在的女孩子穿吊帶裝、露臍裝、低腰褲,有的甚至內衣外穿。走在城市的大街上,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無不彰顯著飛揚的個性、躍動的活力。”
呂學海説,原來所謂的“美”是舒適、得體、簡潔,而現在人們的觀念已經完全被顛覆,具有視覺衝擊力、時尚、與眾不同才是美。由於中西文化的碰撞,現在流行的服裝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是“怪”與“美”的結合。現在的服裝,不僅僅是物品,更是一種文化産物,服裝流行的多元化反映了人們追求時尚、求新求變的心理。
傳統的、民族的:“循環上升”
在濟南市中區一家單位工作的小茹在泉城路花197元買了一件旗袍,粉色的底料上印著綠葉襯托的紅花,時尚中透出古典氣質。新世界商城的一個旗袍攤位的老闆對記者説,現在的旗袍很時興,有很多女孩子來買,在家裏可以穿,上班也可以穿。
如今,一些50多歲的人仍然青睞中山裝,一些老人喜歡穿唐裝。儘管時代變遷,人們的穿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代表著中華民族的一些符號卻以頑強的生命力被傳承下來。
回想2008年北京奧運會,禮儀小姐的禮服是中國式旗袍和西方衣裝風格的結合,在整個奧運會期間很惹眼。如今,穿著旗袍的女孩子仍然是城市裏一道永不褪色的風景,一些重大活動的迎賓小姐、禮儀小姐的服飾甚至有了旗袍制服化的趨勢。
我國傳統的唐裝同樣受到人們的喜愛,不僅新年時大街小巷上會有老人、小孩子穿,在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第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中國作為主辦國向與會國的領導人贈送了唐裝。
呂學海説:“唐裝可以體現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這也是我們民族自信心增強的表現。”
關於中國傳統的服裝旗袍、唐裝、中山裝,以及各少數民族的特色服飾的變遷,呂學海説,總體上,這些依然保留傳統的服飾呈現“循環上升”的趨勢。目前高等教育課堂上正在研討如何將這些傳統元素提取出來,結合現代工藝和手法,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
責編:許桂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