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經典中國 輝煌60年】億萬農村居民由溫飽邁向小康

 

CCTV.com  2009年08月13日 11: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工人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我做夢也沒想到我家地裏那幾個不起眼的‘睡石’,‘沉睡’了那麼多年突然會被‘喚醒’,成了‘金子’,現在我睡覺都有錢進。”雲南永德縣戶丫村兩溝水自然村李文華最近提起這事,就高興得合不攏嘴。

  李文華的高興全得益於戶丫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把戶丫石作為一項新興産業來抓。

  戶丫石屬於層岩,色澤青亮光滑,質地堅硬,是建築、美化的好石料。長期以來,有部分群眾進行過小規模的開採,自己用於鋪路、建房,但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效益也沒得到有效發揮。

  2008年以來,戶丫村把戶丫石列為在新農村建設中繼茶、核桃、甘蔗之後的又一項新興産業,重點打造、開發戶丫石品牌。李文華地裏的石頭被首批選中,開發公司和他簽訂了合同,給他5萬元,開發他家地裏的9塊石頭。

  目前,該村共培育出20個戶丫石開發戶,每年能給當地群眾帶來100多萬元的經濟收入。戶丫石的開發使戶丫村的經濟狀況發生了改變,許多群眾富了起來,蓋了新房。

  發生在戶丫村的事情,正是舉國推進的“新農村建設”的縮影。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下發,正式啟動了新農村建設。

  當時就有專家評論説,眾多利好政策表明,中國農民離過上“種糧不納稅、上學不交費、看病不太貴”的生活不遠了。

  僅僅過去了三年,新農村建設已惠及中國億萬農民。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8月7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預計,2009年,中國農民收入增速在6%左右。

  新農村建設雖始於2006年,但建國以來我國從沒停止過對農村制度的創新。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村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全面放開搞活了農産品的購銷;改革過去單一的集體所有制結構;取消農業稅,大幅度減輕了農民負擔……新農村建設的5個目標——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正在逐步實現。

  60年來,隨著良種良法的廣泛應用、設施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産技術裝備水平的提高,不僅使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而且極大地提升了我國農業生産綜合能力,成功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超級農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令所有中國人感到自豪。他發明的雜交水稻,將我國水稻的畝産量從300公斤左右提高到800公斤。

  從建國到1966年,我國農業科技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建立了完整的農業科技研究、教育和推廣體系。

  農業科技的進步,讓我國農産品産量迅猛增長。雜交水稻、雜交玉米、矮敗小麥、雙低油菜等成功研發和推廣應用,使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極大提高了農作物綜合生産能力。肉類、禽蛋和水産品總量躍居世界首位。

  60年來,由過去“有啥吃啥”到如今“吃啥有啥”,城鄉居民的“米袋子”供給充裕,“菜籃子”時鮮豐盛,“果盤子”品種豐富,滿足了城鄉人民群眾對農産品種類和質量日益增長的需求。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由67.7%下降到43.1%,農戶的住房、食品、衣著和現代生産工具等得到很大的改善,電視機、自行車和電話已在廣大鄉村普及。

  值得稱道的是,2006年1月1日,是個讓億萬農民歡喜的日子。這天,實行了兩千多年的農業稅制度,在全國範圍內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免稅最直接的效果體現在農民的收入上。“一方面不用交稅了,另一方面政府還給補貼,再加上科技種田、出外打工,農民的收入很快就上去了。”山西省陽曲縣高村鄉辛莊村村委會主任趙鳳和説,2004年,辛莊村人均年收入1900元,到2008年,人均年收入增加到3900元。

  相關鏈結

  進入新世紀,中央連續出臺了6個一號文件,反復強調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於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的政策措施,使我國農業科技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

  據統計,建國60年來,我國實現了農作物品種5~6次大規模更新換代,推動糧食畝産從1949年的69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30公斤,總産量從1150億公斤提高到目前的5285億公斤。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