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世博會德國館:“德中同行”的新臺階

 

CCTV.com  2009年08月12日 15:4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2010年上海世博會

  新華網上海8月12日電(記者吳宇 潘旭)3500名大學生,競爭大約200個講解員崗位;在半年時間裏,接待800萬人次左右的參觀者。

  這就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簡稱上海世博會)德國館對中德兩國大學生獨特的吸引力;也是德國館作為上海世博會規模最大的一類外國自建館,給自己的一個“高定位”。

  “兩年前拉開帷幕的‘德中同行’系列活動,已把上海世博會定為在中國7站系列活動的壓軸一站,這屆世博會的德國館自然將成為德中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個新臺階。”德國展區副總代表、德國駐上海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彼得克羅伊茨貝格説。

  司空見慣的“第一”

  第一批接手展館地塊的國家,第一批奠基的自建館,第一批實現封頂的自建館……對佔地600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歐元的德國館來説,“第一”似乎已司空見慣。

  彼得克羅伊茨貝格説:“德國館的預算沒有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諸多參與的德國企業也沒有一家退出。德國館的建設完全在按時間表進行。”

  實際上,在中德雙方共同努力下,德國館7月8日的封頂日期,比進度提前了兩周。德國展區總代表迪特馬爾施米茨強調,世博會事關國家形象,當傾力而為,更別説已有2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的上海世博會,將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屆世博會。

  德國人眼中的“和諧”

  德國館由四個不規則幾何體組成,每個單體或頭重腳輕,或變形劇烈,連成一體時,卻相輔相成,平衡穩固。獨特的設計,從建築學的角度闡釋了德國館“和諧城市”的主題。

  彼得克羅伊茨貝格強調,德國參展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既要以追求創新、面向未來的風貌出現,同時也要表現出民族特性和傳統根基。在德國人看來,未來理想的城市需要和諧,又不能千篇一律,應當做到革新與保留、創新與傳統、集體與個人、城市與自然、工作與休閒、全球化與國家特色的和諧統一。正是有了多姿多彩的個性匯聚,才構成了一座城市獨有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力。

  走進德國館,就像遊歷一座極有代表性的德國城區:綠草如茵的園林,鳥語花香的公園,喧鬧的街道、海港,不斷變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歡樂的劇場和廣場,還有改變城市的發明設計、開足馬力的創新工廠……

  文如其人,館如其人

  德國館是一座由175根鋼樁和1200噸鋼結構結合而成的現代建築,其外墻使用的是一種網狀、透氣性能良好的革新性建築布料。這件區別於其他展館的“外衣”,表層織入了一種金屬性銀色材料,對太陽輻射具有很高的反射力,就像建築外墻之外的第二層皮膚,為展館遮陽。同時,網狀透氣性的織布結構能防止展館內熱氣的聚積,可有效減輕展館內空調設備的負擔。

  值得稱道的是,6個月的世博會結束後,德國館的鋼樁、鋼結構連同1.2萬平方米的“外衣”,都可拆除回收再利用,充分顯示出德國人嚴謹、科學的思維邏輯。

  德國館還有第二件“秘密武器”,即懸挂于“城市動力之源”展廳的一顆金屬球。這顆金屬球直徑3米、重達1噸,外表安裝了40萬個發光二極管。當數百名參觀者統一發出呼喊,金屬球便隨著喊聲來回擺動,分貝越高,擺動幅度越大,進而球體表面變幻出五顏六色的圖案,映照著觀眾興奮的笑臉……

  “這很像到了山呼海嘯的足球場,而足球是德國人最喜愛的運動休閒方式;這是一個娛樂性很強的互動遊戲,蘊含著‘人心齊、泰山移’的道理。這就是德國館,既有看不完的科技和創造發明,也能讓人輕鬆愉悅、久久回味。”彼得克羅伊茨貝格説。

  相關鏈結:

責編:程瑩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