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三位村支書對話談變遷(我和我的祖國)

 

CCTV.com  2009年08月12日 10:2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東平村的冬棗園引來大量城裏來的採摘者。

  李向中攝

  盛夏時節,山東沾化縣下洼鎮東平村的冬棗園裏,珍珠瑪瑙般的果實密密匝匝挂滿枝頭,即將豐收的喜悅寫滿了每個人的臉。

  棗園西北角,東平村的三位村支書圍坐在一張小方桌旁,向記者講起了東平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大包乾解決溫飽

  講述人:趙樹傑,72歲,1981年—1984年任職

  【記憶】 旱收螞蚱,澇收青蛙,寧到外村吃糠咽菜,也不嫁進東平村

  【變化】 大包乾解決了全村人溫飽,村民收入翻了好幾番

  談及1981年前東平村的艱難景象,老支書趙樹傑仍記憶猶新。“那時東平村的土地裏只能看到一種作物——地瓜,大多數人都吃不飽飯。”怎樣讓村民吃飽穿暖,成了老支書上任時最頭疼的事情。

  1981年春節過後,“聯産承包責任制”春風吹進了東平村,村裏開始搞起了包産到戶。剛開始時連部分村幹部都不願分地,趙樹傑就&&一家一戶講政策,説道理。包産到戶僅3年,困擾已久的溫飽問題就被徹底解決,家家戶戶都吃上了細糧,村民的收入也翻了好幾番。

  種冬棗奔向富裕

  講述人:王子堯,69歲,1984年—1994年任職

  【記憶】 一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一説花錢就發愁

  【變化】 發展多种經營,改變種植結構,農民找到了致富方向

  “解決溫飽了,可主要經濟作物就是棉花,産量和價格都很低,村民們收入寥寥無幾。”王子堯告訴記者,他接任村支書時,難題已變成了如何幫老百姓找到新的致富門路。

  村裏曾嘗試鼓勵村民利用閒散地建養雞場和養豬場,效果都不理想。後來,在專家的建議下,東平村改變種植結構,由種大田作物改成了種棗樹。起初,由於懷疑棗樹的收益,即使村裏免費提供苗木,一些村民仍堅決不幹。村黨支部決定,黨員和村幹部做第一個“吃蟹人”。隨著時間推移,到1996年棗樹種植初見成效,每畝收入達2000多塊。看到效益後,村民紛紛自發種起了棗樹,冬棗樹成了致富樹。

  免稅費助推跨越

  講述人:王榮凱,54歲,1994年任職至今

  【記憶】 冬棗園裏生金錢,農民生活換新顏

  【變化】 強農惠農政策讓東平村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這些年中央支農力度不斷加大,農民得到的好處越來越多。”談及任職15年來的感受,東平村現任黨支部書記王榮凱不禁感嘆,“強農惠農政策讓東平村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以前,棗農每年都要繳納幾千元的農業特産稅,現在這一塊徹底免除了。”王榮凱讚嘆,“這些政策很實在,農民很歡迎!”

  如今,東平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已從1994年的1500元增加到15000余元,摩托車、麵包車、轎車更是早已成為了大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