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慶60年之市民記憶:生活就像電視機 從黑白到彩色

 

CCTV.com  2009年08月10日 15: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趙國慶發長齊肩,精心燙過,還染了色。生活中的她,顯得硬朗而利落。

  1958年的國慶節,趙國慶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裏。對她來説,50多年來,從柴米油鹽到衣食住行,自己生活的點滴變化,就像從黑白電視到彩電,畫面和色彩都越來越豐富了。

  從趙國慶記事起,家給她的印象就是溫暖的,但又是擁擠的。

  “我們家姐弟5個,一家7口擠在一間小屋子裏,每天臉碰臉、背靠背。”趙國慶回憶説,買什麼東西都得排長隊,買個瓜子都得用副食本,每年就盼著過年時能吃頓好的。當時鄰居家有一台9吋的黑白電視機,吃過晚飯,趙國慶就和弟弟們搬著小板凳,跑到鄰居家裏看電視。

  1978年,剛滿20歲的趙國慶參加了工作,單位是西城區防疫站。“那個時候,人們對防疫沒有明確的概念,覺得防疫就是殺‘四害’、滅蚊蟲。”趙國慶自己也説不清楚當初具體做什麼工作。

  當時,趙國慶和同事們都是從附近各個街道招來的,沒有任何相關專業的背景。防疫站的辦公場所是一棟簡陋的小樓,本來就狹小的院子裏硬擠出一塊地方,養起了實驗用的兔子。

  1984年,趙國慶結了婚。“我唯一的嫁粧就是一台‘無敵牌’縫紉機。”婚後,趙國慶和愛人擠在一間9平方米的平房內,公公只能在臨時搭建的廚房裏棲身。一想起當時住房的簡陋、狹小,趙國慶至今仍感覺脊背發涼。

  四合院裏沒有廁所,去最近的公共廁所也要走3分鐘的路。最令趙國慶無法忍受的是,屋子裏沒有暖氣,本來就無處立足的家裏還得生個爐子。因為不會生火,爐子時著時滅,趙國慶為此沒少抹眼淚。“就這樣,冬天我在家還得穿大棉襖,有時候還得戴著帽子。”

  住上寬敞明亮的樓房,成了趙國慶心裏最大的盼望。1991年,單位給趙國慶分了一套過渡房,她高高興興地搬了進去。

  沒想到,好事接踵而至。2002年,趙國慶又得到一份大禮。“單位在昌平給我分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大房子,光客廳就有20平方米,暖氣、熱水都有了,小區裏還有綠地。”説起現在的大房子,趙國慶一臉滿意的表情。

  趙國慶還清楚地記得自己在新家過的第一個春節:寬敞溫暖的客廳裏,瀰漫著餃子的香氣,一家人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看著大彩電。而那臺9吋的黑白電視機,已經走進了記憶。

  雖然家離上班的地方遠了,但趙國慶一點也不擔心。“現在交通多方便啊,地鐵、公交哪兒都能去,想想原來那會兒出趟門不容易,多近的地方都得倒幾次車。”

  工作環境的變化,也讓趙國慶充滿驕傲之情——原來的西城防疫站改成與國際接軌的西城區疾控中心。“現在的辦公條件比原來好多了。人們也逐漸意識到,預防其實應該比看病更重要,疾控越來越受重視了。”

  近兩年,趙國慶所在的單位進了很多年輕人,全都是醫學或者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研究生。政府加大了投入,檢測設備更新了,工作分類也更加細化,單位去年還參加了北京奧運會的公共衛生保障。

  生活中的趙國慶喜歡旅遊,單位每年都會組織職工去各地遊玩兒。趙國慶拿出一摞相片告訴記者:“九寨溝的、大連的……真沒想到,這次還能有機會去香港。”

  因為名字,趙國慶容易被誤認為是男士,常常被寫成“先生”,她曾經一度想改名。“但現在不改了,而且覺得這名字給我帶來很多幸運。每年過生日,別人都不忘給我發個短信、説句祝福的話,不就因為我和祖國是同一天生日嘛。”(記者 崔麗 實習生 歐陽駱沙)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