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敖丹娜)受自身經濟週期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8年,中國經濟進入了近10年來發展的低谷。今年上半年,伴隨著中國政府一系列經濟刺激計劃的推出,中國整體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半年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一條怎樣的發展曲線?中國經濟是否已經觸底回升、企穩向好?未來的經濟發展還存在哪些不確定的因素?請看國際在線《盤點上半年中國經濟》系列報道的第一篇:“中國經濟正在企穩回升”。
張鵬先生是北京中關村IT行業的一位“白領”,從2008年底開始,他就承受著減薪和公司計劃裁員的巨大壓力。不過,作為股票投資者的他,卻對今年以來的投資收益感到非常滿意。他告訴國際在線記者:“我個人認為,中國經濟在上半年有很大好轉。股市上有很大起色,我從去年12月底買的股票型基金到現在大概是收益60%。”
在經歷2007年火熱的牛市行情後,2008年,中國股市卻站在了全球主要股指跌幅榜的前列:上證指數從2007年10月創下的6124點的歷史高點一路下滑,最低曾下探至1664點。而今年上半年,中國股市卻連續6個月報捷,半年內漲幅超過60%。如果單從股市的表現看,那麼毫無疑問,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已經出現陰轉晴的態勢。
當然,衡量經濟狀況是否好轉,不能單單依靠股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研究員用數據説明:中國經濟已經“觸底”,並正處於復蘇通道。張平分析説:“有多個指標都可以解釋,‘經理人採購指數’已經連續幾個月在50%以上,而且投資在高位,實際消費增長15%,投資增長在30%,都處在一個非常高的水平。經濟增長在今年第一季度是6.1%,應該視為最低點。”
據統計,去年第四季度,中國GDP增長6.8%,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6.1%。據估計,第二季度GDP的增幅將在7%左右。可以説,中國經濟已經走完了此輪調整的“U”型拐點。
中國經濟為什麼能夠如此迅速地“企穩回升”?張平研究員認為:“政府下了很大的力氣。從積極財政政策到現在所知道的,上半年發放了7萬多億新增貸款。2005年前,中國新增貸款大概都在2萬億以內,今年上半年就發了7萬多億新增貸款,可見這次激勵的力度。中國因為經濟規模比較大,要想達到這種復蘇必須有很強的激勵性。”
面對1933年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國政府採取了有史以來最有力的激勵性措施。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在擴大貸款規模的同時,推出了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舉措,出臺了電子信息業、裝備製造業、物流業等10大産業振興規劃,實行5000億元人民幣的結構性減稅,推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除了政策因素外,首都經貿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連城教授指出,中國自身經濟的實力,也是復蘇的重要基礎。張連城説:“經濟政策本身是需要依靠經濟實力支撐的,沒有經濟實力也不可能有經濟政策。應該説,目前中國的經濟實力是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有20萬億元人民幣居民儲蓄存款,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經濟實力使政府運用宏觀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也有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張連城教授還認為,發達國家的經濟今年上半年也出現了一些回暖跡象,雖然這一過程會有所反復,但總體來説對中國經濟的復蘇也起到了積極影響,這是中國經濟企穩的外因。
從目前的情況看,判斷中國經濟企穩向好似乎沒有太大的爭議。但要實現經濟的全面復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研究員説:“政府刺激經濟力度是很大,需求也能拉起來,但是要傳遞到實體生産的復蘇還有一個時間,所以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政府的激勵,但同時也要看到中國由於産能過剩,儘管拉動了很大的需求,但是想讓整個工業增長復蘇,還是有些距離的。”
首都經貿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連城教授指出,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仍存在變數,存在風險。張連城説:“經過2008、2009年的調整以後,中國經濟處於‘觸底’階段,但是‘底’鑄得不是很牢固,第一是底部的鑄造是靠經濟政策,而不是實體經濟實質性的復蘇和擴張,基礎還不是很穩固。第二個就是房地産行業有一定的風險,還有下跌的可能。第三個是要想促進經濟的儘快復蘇,應該增加人們的購買力,沒有實質性的增加購買力,對未來的經濟復蘇就會)埋下隱患。”
危機之下,既有挑戰,也有機遇。張連城教授強調,在經濟偏弱的時候,必須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以實現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張教授具體分析説:“在經濟觸底過程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調整要遵循幾個原則,首先是(經濟)結構要不斷升級、優化。另外,結構調整要建立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利用這個時期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技術水平,加大調整力度,才能迎接未來的經濟高速增長。”
中國副總理李克強7月2日在參加全球智庫峰會時也明確指出,中國政府採取的政策措施已見成效,整體經濟形勢正在好轉。面對未來,中國充滿信心。李克強説:“中國政府採取的政策措施已初見成效,經濟運行出現了積極變化,總體形勢企穩向好。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我們已經做好了較長時間應對複雜局面的準備,有信心,有條件,也有能力克服各種困難,保持中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責編:王玉西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