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印明日將舉行邊界談判 "中國威脅論"在印抬頭

 

CCTV.com  2009年08月06日 18:5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國際在線  

  印度幾十年來一直在製造“既成事實”,企圖迫使中方承認印度在爭議地區的“管轄權”

  本月7日至8日,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將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第13輪會晤。此次會談的氛圍似乎不同以往。近段時間裏,中印邊界問題被兩國媒體不斷熱炒,“中國威脅論”在印度時有抬頭。與此同時,印軍在邊境地區動作頻頻,以應對所謂的“中國軍隊的越境騷擾”。兩國的空氣中似乎飄浮著一種隱約的火藥味。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次會談不太可能在邊界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在過去的60多年中,中印雙方圍繞邊界問題展開了數十輪多機制、多級別的談判,然而,邊界問題似乎正在走入一個死衚同。追根溯源,主要原因還在於印度方面所固守的“承認現狀”的解決思路,以及與之相伴的三種心態的羈絆。

  不良心態一:

  “殖民遺産天然繼承者”

  中印兩國邊界爭端緣起于英國殖民者1914年炮製的、被中國歷屆政府所拒絕承認的《西姆拉條約》及“麥克馬洪線”。由於“麥線”的非法性,炮製者直到20年後才在相關地圖集中標出“麥線”具體位置,且標明“未經標界”。

  然而,1947年獨立建國後,印度自詡“大英帝國天然繼承人”,要求全盤繼承英印殖民帝國在藏特權及侵略遺産,堅持認定中印邊界已經劃定,兩國不存在邊界問題;並聲稱若要談判,中國須首先承認“麥線”,並接受印方主張的西段邊界線(即按分水嶺劃分),在此基礎上雙方可就一些“枝節問題”進行談判。

  對於邊界問題,中國政府從一開始態度就十分明確,即中印邊界從來未曾劃定,《西姆拉條約》及“麥線”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著中國政府所為,是非法的。中國向來認為,中印兩國理應遵循互諒互讓、有取有予的原則,解決邊界問題。然而,由於成因複雜,中國願在“麥線”問題上採取現實態度,從未要求印度歸還舊殖民主義者非法併入印度的全部中國領土。

  不良心態二:

  “放棄特權換回報”

  獨立後的印度繼承了大英帝國的“西藏應為中印緩衝區”的地緣政治觀,全盤接受了大英帝國在藏的所有特權。即便西藏和平解放後,印度也遲遲不肯放棄這些特權。尼赫魯政府甚至慫恿達賴出走境外,尋求“藏獨”。

  1954年4月29日,經過多輪會談,中印兩國簽訂了《中印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印度被迫放棄在藏特權。但尼赫魯政府想當然地認定,通過該協定,中國政府承認了中印兩國邊界現狀,即完全按“麥線”劃分,這是中國對印度“放棄在藏特權”的回報。同年,印官方地圖開始將印邊界説成是“牢固和明確的”。

  隨後不久,在這種“要求回報”心理的強烈驅使下,尼赫魯政府理所當然地推行起更加冒進的“前行政策”,並最終引發了中印1962年的邊境衝突。

  不良心態三:

  “誰控制誰有理”

  在過去幾十年中,印度一直在努力“造成既成事實”、迫使中方承認印度對有爭議地區的“實際管轄權”。在這種心態作用下,印度不斷地在東段邊境爭議區採取單邊行動,即“領有化、行政化、人口化和軍事化”。

  “領有化”就是不斷派人佔領爭議地區,甚至不惜武力驅趕西藏地方行政官。如1951年2月,在中國軍隊和平進入拉薩之時,印武力驅趕了達旺地區的西藏地方收稅官。至1953年,印已基本“領有”了“麥線”以南的廣大地區。

  “行政化”就是加強對爭議地區的行政管理與機構設制。印獨立後,1950年成立“北部和東北部邊境委員會”;1954年成立“東北邊境特區”,歸外交部領導;1972年1月20日將該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歸內政部領導;1986年12月8日,印政府又將該“直轄區”內化為“邦”。

  “人口化”就是不斷往爭議區移民,使之“印度化”。過去爭議地區主要居住著漢藏語系的中國少數民族,如門巴族、珞巴族等。然而,經過20多年的不斷移民,印內地移民已達60多萬,佔爭議區總人口的65%。近年來,印政府更是不斷鼓勵內地人向達旺——中印邊界爭端中的最核心焦點——移民。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