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農村金融創新取得積極成效

 

CCTV.com  2009年08月03日 16:1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經濟日報  

  中國人民銀行前不久對全國農村金融創新情況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各地區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産品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和農村金融組織創新等方面進行大量有益的嘗試,取得了積極成效。

  去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監會聯合發佈了《關於加快農村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決定在中部6省和東北3省選擇糧食主産區或縣域經濟發展有紮實基礎的部分地區,開展農村金融産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促進金融機構進一步改進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積極滿足多層次、多元化的“三農”金融服務需求,大力支持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幾個月來,各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緊緊圍繞信用建設,積極開展了農村貸款産品的創新。山東創立了農戶“數字信用”評價體系,實現農戶信用檔案電子化,推動農村信用環境向縱深優化;吉林農村信用社以信用村鎮建設為契機,積極開展農村信用戶評定,以小額信用貸款替代手續相對複雜的聯保貸款;江西推出信用共同體貸款、農業大額信用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文明信用農戶貸款等,創新貸款擔保方式收效明顯。此外,各地區金融機構還積極探索擴大農戶和農村企業可用於貸款擔保抵押的財産和權利範圍,相繼推出了大型農用生産設備、林地和水域灘塗使用權、草原承包經營權、應收賬款、股權、倉單、訂單、存單等作為貸款擔保抵押物。

  在貸款産品創新上,以林地使用權及林木所有權作為擔保抵押物的林權抵押貸款的成效更為明顯,福建、遼寧、江西、浙江的林權抵押貸款發展迅速。同時,基於聯合增信的聯保貸款創新模式也取得實效。這類創新形式主要依靠信用協會或信用合作社等共同體,運用聯保、擔保基金和風險保證金等聯合增信方式,為協會成員提供金融服務,滿足其融資需求。比如,湖北推出“行業協會+聯保基金+銀行”信用模式,由當地糧油協會組織會員交納聯保基金,共同承擔聯保責任,形成風險共擔的聯合擔保體;農村信用社則以貸款擔保金為基數,按照1比4的放大比例對會員進行授信。

  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及特點,各地金融機構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農村金融服務創新。福建省大力推動林權抵押貸款、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漁業船舶所有權抵押貸款等創新信貸産品,並著力推動由市場主體自發組成的農村擔保機制創新;河北省推出了“公司+基地+農戶”的支農模式,並積極拓展了倉單質押貸款、棉包質押貸款、農合組織社員聯保貸款等10多種産品;內蒙古自治區為滿足農牧區多元化、多層次的融資需求,推出“信用協會+互助基金+風險補償基金+農業保險+銀行信貸”的“五位一體”信貸運行新模式,促進了農牧民增産增收;河南省推出適合“三農”特點的“一次核定、總額控制、隨用隨貸、週轉使用、到期歸還”的循環授信模式、“信貸+擔保協會+風險補償+保險”模式、“訂單+信貸”模式,並針對外出務工人員發放返鄉創業貸款。

  為有效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各地區涉農金融機構還以銀行卡業務為依託,升級軟硬體系統,實現銀行卡“通存通兌”功能,並針對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特點進一步擴充銀行卡功能,不斷提升農村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為改進農村金融服務,農業銀行吉林省分行、重慶分行開展了一系列金融服務創新試點工作:一是推出“鄉鎮自助銀行+流動客戶經理組+社會協作”的農村金融服務新模式,延長金融服務半徑;二是推行信貸業務調查、審查、審批“一站式”辦理,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三是依託于“金穗惠農卡”,圍繞現代特色農業産業鏈條和連鎖農資公司,打造和完善用卡環境,解決農戶用卡難問題,實現惠農卡客戶市場整體覆蓋,貸款、代理、支付功能整體覆蓋。

  農村金融創新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與農村金融的潛在需求相比,各金融機構仍需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可持續的有效資金投入,創新和完善涉農金融服務新機制,不斷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讓農民得到更實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發展。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