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唯留摯愛在人間--追憶卓琳同志

 

CCTV.com  2009年07月31日 23:1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片:退休後的鄧小平在家中閱讀報紙。一旁,卓琳在為孫子講故事。 新華社發

  資料圖片:1939年9月初,鄧小平、卓琳在延安結為伴侶。這是回到太行山的鄧小平夫婦。華社發

  新華網北京7月31日電(記者譚浩、吳晶)“愛,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卓琳,一位平凡的女性,就是這樣用自己的行動,站在一代偉人鄧小平的背後,默默地奉獻了一生……

  2009年7月29日,是巧合還是一種約定,卓琳也在自己93歲時追隨他心愛的丈夫安詳而去。此刻,北京景山後街的一個兩進式的普通院子裏,那兩棵相依並立的油松,仿佛還在凝望那一對老人攜手漫步的身影。

  因為愛,她甘願如影相隨,陪伴他熬過嚴酷的寒冬,和他一起等待春暖花開

  翻開卓琳的履歷,她的頭銜只有“秘書”二字。但鄧小平波瀾壯闊的一生,卻離不開她的執手相隨。

  在這間小院內,卓琳親手種下的雪松、西府海棠和石榴樹已經長大。在牡丹、芍藥和月季花叢掩隱之中,曾經的小樹如今已經鬱鬱蔥蔥。一夜雨後,花瓣夾雜著落葉鋪陳在小路上,它們似乎也在靜靜地回憶些什麼……

  或許是那一段段難忘的歲月吧!

  1939年,延安的金秋,給卓琳的一生帶來了最大的改變,在這裡,她認識了鄧小平,彼此相識相愛。從太行山到大別山,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卓琳抱著“砍頭也要跟你走”的決心,陪伴丈夫一路走過。

  1952年,鄧小平從中共中央西南局調到中央工作後,對自己的妻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風頭。”

  於是,卓琳甘願退居幕後,做一個好助手。

  “大哥在生活中不愛説話,和大嫂恰好相反,但他們兩個好像天生就有默契。”一直在大嫂照顧下成長的鄧小平的妹妹鄧先群回憶起兄嫂間的相處,臉上挂著欣慰的笑。

  回憶起父母的相處,兒女們會説:“爸爸一年四季穿什麼衣服,蓋什麼被子,每天晚上吃幾粒安眠藥,事無巨細,都由媽媽安排。”

  1966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把鄧小平一家推向了災難的深淵。鄧小平被打倒,卓琳很痛苦,她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也不知道將來會怎樣。

  但是,她深知丈夫的為人,便堅定地對女兒鄧楠説:“我跟了你爸爸這麼長時間,可以擔保,他絕對沒問題。”

  鄧小平挨批鬥時,她在他身邊,從未放開過他的手;

  鄧小平失去自由時,她仍在他身邊,陪他一起勞動、散步,幫他打聽外界的消息。

  ……

  艱難歲月,更顯出他們之間的情深意切。“發配”江西的日子裏,挖地、拔草、種菜、施肥,雖然空間有限、空氣壓抑,他們卻甘之如飴,夫唱婦隨。

  “媽媽身體不好,爸爸就幹重活、粗活,媽媽就做些燒飯之類的技術活。”鄧林説,和子女團聚後,卓琳還經常回憶那段難忘的歲月。

  因為愛,她不離不棄,即使愛人已經遠走,也一樣要完成他的心願

  卓琳和她的丈夫,分享著一樣的愛,也擁有一樣的胸懷。她能陪伴他一路走來,始終寵辱不驚。

  1978年10月和1979年1月,鄧小平先後訪問日本、美國,卓琳都隨同出訪。在國際交往的重大場合,有人評價卓琳的表現溫文爾雅、落落大方,以中國女性特有的端莊,和鄧小平一起給國外友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在美國前總統卡特的白宮日記中,記錄著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夫婦在肯尼迪中心觀看演出的場景。卡特寫道:最後一個節目是約200名美國兒童用中文合唱《我愛北京天安門》,鄧小平與夫人卓琳走上舞臺,熱情擁抱和親吻了這些美國孩子,此舉讓很多美國人流下了激動的眼淚。

  無論身處低谷還是走向輝煌,她對他,不會有絲毫的改變。風雨同舟、相濡以沫,這八個字是他們感情最真實的寫照。

  1997年2月,鄧小平走了,留下孤獨的她。時年81歲的卓琳眼含熱淚,強忍悲痛,用顫巍巍的雙手,捧起小平的骨灰,久久不願放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喚著丈夫的名字,泣不成聲……

  只是,心願未了,那是他的心願,也是她必須要代他完成的心願。

  1997年,香港回歸的時刻,卓琳穿上了兒女為她特別訂制的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完成鄧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願。

  如今,家中那臺用了30多年的油漆已剝落的木衣櫃中,還挂著她在香港穿過的一件紅色外套和一件深藍色中式外套,衣服外面是她親手套上的防塵塑料袋。

  鄧榕説:“當時,中央提出請媽媽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的一員參加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她特別激動,因為她知道自己是代表爸爸去的。在香港回歸前的那一夜,媽媽徹夜未眠。她説,我能代表小平同志完成這個遺願,他在九泉之下也會感到高興和欣慰的。”

  兩年多後,她在澳門,見證了又一個永恒的瞬間,再次告慰了小平的心願。她對他付出的,是一種忠誠的信仰,遠遠超越了妻子對丈夫的愛。

  鄧榕説:“媽媽和爸爸分享的,不僅僅是一個家庭,還有他的政治理想,他的人生追求。”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