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軍隊發展史上的標誌性事件 12萬大學生入伍

 

CCTV.com  2009年07月31日 11:5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專題:建軍82週年專題

  近一段時間來,高校中最具吸引力、最能聚焦眼球的新聞事件,大概是國家和軍隊出臺相關政策措施,招收總數將達12萬名之多的大學生入伍當兵。

  該新聞之所以形成波瀾,引起廣泛關注,主要在於這是一次以大學生為對象的較大規模招兵,而且大學生到部隊後並非充任軍官,而是當士兵。

  可以肯定,隨著其進入常態化,必將復歸平靜。但由此而來的影響將是長期的,乃至歷史性的。因為這開啟的是軍隊建設史上的新時代,具有標誌意義。

  12萬名大學生入伍:是歷史的重復,更是時代的使然

  我軍歷史上有過3次知識分子抑或學生大規模入伍,帶來的都是我軍發展尤其是人才隊伍建設上的大發展。

  延安:“大批地吸收純潔的革命的知識分子參加基層工作”

  第一次出現在延安時期。由於有了大批知識分子投奔延安,而帶來延安文化建設的一次躍升。當時之所以出現“天下英雄豪傑雲集延安”之勢,源自兩個方面:一是知識分子認識到中國的希望在共産黨、在延安;另一個是黨對知識分子的作用在認識上有了突破,即通過長期的革命實踐,及經驗教訓,全黨開始初步認識到知識分子對中國革命的極端重要。抗戰初期,一批知識分子為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投奔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但由於黨內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懷疑甚至排斥知識分子的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知識分子的革命熱情,抑制了知識分子作用的發揮。

  據此,毛澤東于1939年為黨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政策性文件,強調“全黨同志必須認識,對於知識分子的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根據這一精神,總政治部通知各部隊,要“大批地吸收純潔的革命的知識分子參加基層工作”。1940年,中央指示要“大批收容知識分子,只要稍有革命積極性者,不問其社會出身如何,來者不拒,一概收留”。此後便出現了“革命的知識青年成批地投入軍隊”,這成為八路軍中的“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據統計,從1937年到1942年年底,有10萬多人冒著生命危險衝破日偽反動派的重重障礙投奔延安。

  大學生進軍隊促使技術軍兵種順利組建成軍

  第二次是解放後不久。為了適應軍隊建設的需要和改善部隊官兵的文化構成,國家動員數萬名大學生進軍隊,這又是一次官兵文化素質的躍升。也就是説,新生的社會主義中國要避免被扼殺于搖籃之中,必須建設一個強大的國防,而達成這一目標的途徑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廣大官兵的文化素質;再一個就是加緊撒手锏武器的研製。兩方面都涉及到吸收地方人才入伍,於是國家和軍隊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從地方院校接收了大批畢業生充實到部隊軍官隊伍中來。

  正是這一有力措施的落實,不僅提高了部隊的整體文化素質,同時也保證了一些技術軍兵種順利組建成軍。在加快國防尖端武器裝備研製方面,除了進一步發揮原有軍隊科技人員的作用外,還有針對性地選調地方科技人員到軍隊中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甚至從國外吸引一批高層次專家于國防科研領域。可以説,這個時期最為充分地體現了知識分子在國防建設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相關鏈結:

1/6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