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動搖

 

CCTV.com  2009年07月23日 10:0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日報   

  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普遍推行民族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歷史性進步,民族關係呈現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良好局面。民族區域自治符合我國國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創舉,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一、民族區域自治符合我國國情和少數民族地方的實際,是正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國策

  國家的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凝聚成偉大的中華民族,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分佈和相互之間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關係,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特別是近代以來,我國各民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團結禦侮,同呼吸共命運,最終在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上實現了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和平等。然而,在歷史發展中,我國各民族又長期存在著傳統、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心理認同等方面的差異,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國家學説同我國國情和少數民族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尊重和發揮各民族的歷史主體地位,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了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歷史發展和基本國情為我們提供了在民族聚居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傳統、現實條件和政治基礎。

  民族區域自治尊重歷史,合乎現實,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自創立起,就得到了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全國人民的擁護。為成立新中國,國內各少數民族、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三區革命政府”分別作為團體代表單位、區域代表單位和特別邀請人士,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與其他各界代表一起共商新中國建國大計,並共同表決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這一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建國綱領,在民族地方治理與施政問題上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由此,民族區域自治作為基本國策的政治與法律地位正式奠立起來,並在之後一直被載入憲法而沒有動搖過。2001年2月,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修訂頒布民族區域自治法,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自治與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它以少數民族為自治主體,並以其聚居區為自治範圍。這樣,根據我國少數民族分佈、經濟發展條件,並參酌歷史情況,一個少數民族可以在其聚居區建立一個到數個相應層級的單一型民族自治地方,也可以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少數民族共同聚居區建立聯合型民族自治地方,還可以在一個大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內,以其聚居區情況單獨或聯合建立行政地位較低的民族自治地方。這表明,無論是聚居的還是雜居的民族,無論是大聚居的還是小聚居的民族,也無論是人口多的還是人口少的民族,都能夠享受到相應的自治權利。這種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多樣性和靈活性,能夠切實而充分地保障各少數民族平等實現民族自治,同時有利於鞏固和加強民族之間互助合作與民族內部的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的集中統一與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民主集中制是我國的根本組織制度和領導制度,在中央與地方關繫上表現為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實行單一制的、以民族區域自治為重要補充的國家結構形式。各少數民族聚居區和以此為基礎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國家在各民族自治地方行使主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既要行使自治權,同時又是地方國家政權機關。這樣,民族區域自治就把國家的整體利益和各民族的具體利益結合起來,有利於保障國家的統一和各民族的團結。

  民族區域自治是經濟因素與政治因素的有機結合。少數民族聚居區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重要現實依據。國家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賦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形成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以自治民族為主、各民族共同管理本地方事務的政治局面,並且使其擁有比其他行政區域更大的自主權,自主管理本地方經濟,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地發展民族自治地方經濟。這不僅有利於保護和發展具有民族特點、適合本地實際的傳統經濟方式,而且有利於民族自治地方經濟社會的自主變革和現代化發展,從而推動我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實現從民族間政治上的平等達到經濟文化方面事實上的平等。

  相關鏈結:

1/3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