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 家 遺 址 簡 介
喇家遺址位於我縣南部黃河北岸二級階地前段的官亭鎮喇家村,面積約60萬平方米,遺址早在70年代平整土地時出土過大量的齊家文化玉器而發現,這是一處以青銅時代早期的齊家文化內涵為主,兼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等不同時期文化內涵的大型聚落遺址,也是黃河上遊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遺址之一。1986年5月27日,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自1999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我縣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共同支持下,經過連續九年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現已獲得了重要成果,先後出土了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製作精緻、形制特別、器形最大的黃河石磬和大型玉刀等一批珍貴文物,發現了迄今齊家文化時期保存最好的房址、獨特的“壁爐”、壕溝、窯洞式建築、小廣場、“幹欄式”建築、祭壇上的特殊墓葬和前所未有的史前地震、洪水瞬間發生的災難遺跡,以及我們的先民在4000年前已經用穀子和黍子混合做成了最早的麵條等,這些重要文物和遺跡的出土與發現,已引起國內外學者和各級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2001年6月25日,喇家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發掘成果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並且以其發現了全國絕無僅有的史前洪水、地震等災難遺跡被譽為東方的“龐貝古城”。
該遺址遺存內涵豐富,以罕見的史前災難遺跡而聞名,它十分難得的保留有史前古地震、古洪水等多種災變遺跡,揭示出了距今4000多年前,先因地震、後由洪水,接踵而至的災難把“喇家村落”徹底摧毀的災變過程,直觀的再現出齊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狀態。喇家遺址揭示的史前災難現象可能印證了遠古時期的洪水傳説,也反映了歷史上多變的自然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強烈影響。這些重要的災難遺跡,不僅是考古學的重要發現,其科學意義超出了考古學範疇,為環境考古及多學科的交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具有獨一無二的科研價值,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考古資源,是我國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河上遊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齊家文化是這個區域內古代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研究齊家文化邁向文明的發展模式,對於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喇家遺址對探索黃河上遊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以及4000年前的生態環境均具有重要意義。
考慮到目前該遺址在自然力破壞方面所面臨的威脅,考慮到該遺址的不可再生性及在中華文明史上突出的文物價值,考慮到它在加強中華文明史的展示,提高民族自信心教育方面的意義,考慮到它對當地今後發展旅遊、壯大第三産業、營造和諧社會、提高文明程度等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為了實施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優化文物資源配置,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目前由國家支持和省文化廳自籌部分資金修建的喇家遺址一號保護展示廳工程已竣工驗收,今年準備對外開放展示,二期工程國家已撥款150萬元,正在做開工前的各項基礎工作。
責編:許桂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