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青海行]平安縣情況介紹

 

CCTV.com  2009年07月18日 18:4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農業篇:

    (一)平安縣農業生産概況     

    平安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河湟谷地,地處湟水河中游,與省會西寧接壤,毗鄰蘭州,地理位置優越。縣域總面積769平方公里,海拔2066--4167米,是青海省海東地委、行署所在地,全區政治、文化的中心。全縣總人口12.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7.8萬餘人,農村勞動力4.4萬人。現轄5鄉3鎮,111個行政村。

    平安縣大部分為山區,地形複雜,溝壑縱橫,南高北低,西高東低,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氣候具有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短促涼爽,秋季陰雨滋潤,冬季寒冷漫長的特點,年總降水量600毫米,年平均氣溫0.3-6.4℃,年積溫在1400-2800℃之間,地型地貌多樣,湟水河貫穿全境,溫光水土資源豐富,是我省主要的農業生産區。縣域交通便利,青藏鐵路、109國道自東向西橫穿而過,西寧飛機場距縣城僅6公里。

    全縣現有耕地面積31.36萬畝,人均佔有4.02畝,其中:水澆地9.6萬畝(人均1.23畝),淺山地14.2萬畝,腦山地7.56萬畝(人均佔有山旱地2.79畝),川淺腦耕地面積分別佔全縣總耕地面積的30.6%、45.3%、24.1%。

    2009年,我縣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省委1號文件,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緊緊圍繞“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繼續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經濟效益,努力開創平安農業工作新局面。目前,各項農業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正有條不紊、緊張有序地進行。

    一、農業産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

    全縣共完成播種面積31.1萬畝,其中糧食作物18.16萬畝,油料作物7.82萬畝;蔬菜2.3萬畝;落實冬小麥0.5萬畝,種植大蒜0.9萬畝,落實農作物制繁種2.6萬畝;簽訂訂單合同165份,涉及農戶9600戶,農作物訂單面積4.6萬畝,其中小麥0.5萬畝,優質油菜0.15萬畝,雜交油菜0.35萬畝,馬鈴薯種薯1.6萬畝,商品薯2萬畝。建立了優質油菜、全膜覆蓋馬鈴薯栽培、脫毒馬鈴薯繁種、優質蠶豆、小麥繁種、油菜制種和溫棚蔬菜等特色作物高産示範田22處,面積2.3萬畝。同時,把推動土地流轉作為促進“三農”工作的重點來抓,強化引導,注重規範,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使農村土地流轉呈現出了較好的態勢,近兩年以轉包、租賃、互換、代耕代種形式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2.2畝,建立百畝流轉示範點17個,500畝示範點1個,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加快了農業産業化經營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步伐。

    二、高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穩步推進

    以省委“建設河湟特色農業百里長廊”為目標,突出特色,科學規劃,精心打造高原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園區規劃總面積為4.2萬畝,其中核心區以小峽鎮下紅莊村為中心,包括現代蔬菜生産基地、油菜北繁基地、特色園林苗木繁育基地及農業科技觀光園、休閒垂釣旅遊觀光區、現代畜牧與特色養殖基地。示範園區規劃期5年,規劃總投資2.99億元。2008年,全縣整合各類項目資金2830.14萬元用於園區建設,建設第四代高標準新型日光節能溫室150座,開發和改造漁塘570畝,生産食用菌菌種43萬袋;中科院北繁綜合試驗區土地徵用200畝道路及基礎設施建設,生産30萬盆。2009年園區計劃完成投資5000萬元以上,目前,已完成投資達2691.77萬元,佔今年投資計劃的53.84%。建設完成大蒜生産基地5000畝,雜交油菜制種1000畝,優質小麥繁種800畝,馬鈴薯全膜覆蓋2萬畝,食用菌菌種生産35.6萬袋,新建第四代新型日光節能溫室墻體48座,常規溫棚28座,拱棚11座。另外,園區內各基地的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正加快實施中。

    三、農業重點項目進展有序

    (1)馬鈴薯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推廣技術全面完成:依託現代農業馬鈴薯産業發展項目,在巴藏溝鄉、沙溝鄉、古城鄉等6個淺山地區鄉鎮36個行政村推廣馬鈴薯全膜覆蓋雙壟栽培技術2萬畝。目前項目已全面完成。建立了馬鈴薯覆膜面積2萬畝,建立了2個千畝和8個百畝示範點,對示範區的項目農戶實施了每畝補助150元的物資補助,預計今年全縣馬鈴薯産量達14000萬公斤。

    (2)平安縣現代蔬菜産業發展項目:項目總投資1099.5萬元,建設日光節能溫室墻體64棟,新型高標準溫棚墻體48棟,拱棚12棟,大蒜標準化種植1500畝,引育新品種8個,舉辦蔬菜生産及標準化大蒜種植技術培訓班9期,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和種菜能手356人次。

    (3)2008年農村沼氣鄉村服務網點建設項目:鞏固農村沼氣建設成果,加強服務促進沼氣綜合利用,推進農村能源健康發展,投資124萬元,購置沼氣清渣車11輛,建立起、縣鄉服務站為支撐、鄉村服務網點為基礎、農民服務人員為骨幹的沼氣服務體系,為沼氣農戶提供優質、規範、高效、安全的服務,鞏固沼氣建設成果。

    (4)農機具購置補貼項目:中央投資95萬元,同步拉動農民投入資金300萬元,補貼機具種類、補貼數額較往年都大大增加。發放各類補貼機具649台(部),有效提高了全縣農業生産綜合能力和農業機械化水平。

    (5)三電合一項目:實施了農業部“三電合一”項目建成了以一個語音工控機、三個人工坐席端組成的電話語音系統,開通12316諮詢熱線。建立起農業信息數據庫和農業語音專家數據庫,開展專家諮詢服務。

    當前,我縣農業生産進入了極為關鍵的時期。我們將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對加快發展平安現代農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總結經驗,尋找差距,堅定信心,抓住機遇,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不斷開創我縣農村改革穩定、和諧發展新局面。     

    (二)平安縣設施農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我縣設施農業在省、地、縣設施農業項目資金的扶持和帶動下,以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為目標,本著科學規劃,集中連片,提高質量,整村推進,市場帶動,規模發展的原則,突出重點區域,確定主導産業,積極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設施農業産業帶。現就我縣設施農業發展情況總結如下:

    我縣設施農業在省、地、縣項目資金的大力扶持下,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截止目前,我縣共有溫棚3925座(其中新型高標準溫棚248座),其中:川水地區2970座(平安鎮1785座,小峽鎮1185座),淺山地區955座(三合鎮364座,洪水泉鄉147座,石灰窯鄉65座,古城鄉220座,沙溝鄉130座,巴藏溝鄉29座)。

    2007年,農業部門多次赴寧夏中衛、永寧等地,通過多方學習對比,將設施農業發展思路定位在高標準新型溫室建設上 ,積極爭取省農牧廳和上級有關部門的項目資金,逐年加大資金投入,逐步為下紅莊深冬蔬菜生産基地和上莊大路無公害蔬菜基地、石家營菌種基地解決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並積極扶持專業合作社和協會, 下紅莊深冬蔬菜生産基地採取“公司+協會+科技示範+農戶”的經營模式,引進了兩家涉農公司入駐基地,他們在種植和管理好現有溫棚的基礎上,還充分發揮在蔬菜産業鏈條的下延,暨蔬菜營銷和配送優勢,積極為基地統一育苗和統一銷售服務,極大地降低了生産和銷售成本,提高了經濟收入。

    農業部門在系統內深入推行了科技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技術創新和建立示範基地活動,以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科技推廣為抓手,選派8名有特長的農業科技人員到基地開展技術創新、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基地,使農業科技人員與科技示範基地成為連接農民科技需求的橋梁與紐帶,有效解決了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技術轉化“最後一道坎”的問題。基地通過引育油桃、提子、櫻桃番茄、水果型黃瓜、苦瓜等新産品,推廣蔬菜生産新技術、新模式,充分發揮示範帶動和引領作用,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化步伐,農戶的蔬菜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業部門緊緊依託新型溫室,將發展重點放在三個蔬菜基地建設上,促進農民通過設施農業增加收入,提高經濟效益,並以基地為中心,輻射帶動周邊鄉村設施農業的發展。

    2008年,海東提出並制定科技園區規劃,我縣根據海東的園區規劃,制定平安縣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縣農業科技園區是以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為目標,以開發109國道和湟水河沿線,改造傳統農業結構,促進生態農業和旅遊業的發展為宗旨,充分利用項目區獨特的地理、交通、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優勢,大力引進農業高新技術、新品種進行集約化、設施化生産,促進項目區經濟發展。通過四至五年的發展,力爭在項目區建立一個集蔬菜種植、池塘養殖、作物制種、農業技術示範、培訓、推廣、生態旅遊為一體的農業生産示範基地。

    今後緊緊圍繞小峽鎮下紅莊深冬蔬菜生産基地、平安鎮上莊大路無公害蔬菜基地,以這兩個基地為中心,大力發展我縣的蔬菜産業,輻射帶動周邊鄉村設施農業的大力發展。通過幾年的大力發展,使小峽鎮形成我縣乃至全省特色蔬菜和食用菌基地,平安鎮上莊大路村形成西紅柿和黃瓜基地。通過集約經營和規模發展,讓我縣蔬菜和食用菌在我縣市場乃至外地市場佔有一定份額。發展設施農業更有利於提高我縣蔬菜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菜農經濟收入。     

    (三)馬鈴薯全膜覆蓋雙壟集雨栽培技術

    三合鎮寺臺村示範點簡介     

    平安縣屬於乾旱半乾旱的農業區,海拔2066--4167米。全縣有耕地32萬畝,其中:水澆地9.6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30% ,山旱地22.4萬畝,佔70%。長期以來,由於農業基礎比較薄弱,山旱地面積大、産量低、效益差,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淺腦山區還沒有徹底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乾旱缺水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為此,農業部門從縣情實際出發,依託現代農業馬鈴薯産業發展項目,切實加快旱作農業馬鈴薯全膜覆蓋雙壟栽培技術推廣步伐,增加農業科技含量,充分發揮馬鈴薯生産對山區群眾增産糧食和增加收入的支撐作用。

    2009年,全縣種植馬鈴薯7.01萬畝,農業部門在巴藏溝鄉、沙溝鄉、古城鄉、三合鎮、石灰窯鄉、洪水泉鄉等6個山區鄉鎮36個行政村推廣馬鈴薯全膜覆蓋雙壟栽培技術2萬畝,並建立了2個千畝和8個百畝示範點。通過項目的實施,預計畝産較常規種植增産500公斤以上,畝增收300元以上,可實現新增總産1000萬公斤,新增産值600萬元。

    三合鎮寺臺村屬典型的淺山地區,海拔2650米,海拔2610米,全村共有4個社,276戶,903人,勞動力534人,耕地面積2648畝,今年全村積極調整種植業結構,積極發展旱作節水農業,大力推廣馬鈴薯全膜覆蓋雙壟栽培技術1086畝,預計平均畝産達2000公斤,實現總産217萬公斤。 

3/5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