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5日電(吳宇、朱航)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的主題為“人類的進步與和諧”,以此為“分水嶺”,世博會主題發展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即從關心人與人、國與國的和諧到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迄今已有40年。
這一主題變化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激增,人對自然提出了更多的索求,同時對環境的糟蹋越來越厲害。1927年,全球有20億人;1960年到了30億人,用了33年時間;1974年到了40億人,用了14年時間;1987年到了50億人,用了13年時間;1999年到了60億人,用了12年。
1968年,羅馬俱樂部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問世,從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污染等五個方面,提出當時流行于西方的經濟增長模式可能給地球和人類帶來毀滅性災難。
1973年,世界石油危機爆發,接踵而來的是日益頻繁的自然災害。在這一時間前後,保護生態環境、拯救人類家園的呼聲日益高漲。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是國際社會就環境問題召開的第一次世界性會議,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環保口號,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決定將每年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影響到了世博會的主題選擇。比較最近40年世界環境日主題與世博會主題,可謂緊密相關、互為表裏,人與自然之間存在危機的警報一直沒有安靜下來。
例如,1974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只有一個地球”,同年美國斯波坎世博會的主題是“無污染的進步”;1984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沙漠化”,同年美國新奧爾良世博會主題為“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1985年世界環境日主題為“青年、人口、環境”,同年日本築波世博會主題為“居住與環境——人類家居科技”。
特別要指出的是,近40年的世博會主題給予了“人與海洋”主題格外的關注:1975年日本沖繩世博會的主題是“海洋——充滿希望的未來”;1992年西班牙塞維利亞世博會和1998年葡萄牙裏斯本世博會也均為海洋主題,分別是“發現的時代”“海洋——未來的財富”。
相關鏈結:
責編:閆彬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