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托起雄鷹的翅膀 給戰機一顆中國心

 

CCTV.com  2009年06月30日 10:3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網  
專題: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接到採訪吳大觀的任務是在6月8日。依照以往的習慣,我上網檢索了一下吳老的資料。吳大觀,航空發動機專家。江蘇鎮江人。主持研製了我國多種型號的航空發動機,並培養了幾代專業人才。寥寥幾筆已經在我腦海中勾勒出一位白髮蒼蒼,但依然精神矍鑠的老一輩科技專家的形象。

  繼續檢索,無意中發現了一篇吳老外孫女梁焱寫的悼文。其中幾段文字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美國的時候,有個老朋友,在他回國前,他們之間有個約定:什麼時候中國有了屬於自己的發動機,他們什麼時候再見面..... 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他的老朋友大概十多年前來中國的時候,提出要見他,他沒有見..... 再大點兒的時候,我就被惡狠狠地灌輸了"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動力學"的知識,也很要命,我不懂...."

  認真、執拗,對待自己的外孫女甚至有些"簡單粗暴"。他是個傳統印象中的"工作狂人"?他除了工作還有別的愛好嗎?

  抱著這樣或那樣的疑問,我登上了北上的列車,來到了吳老曾經工作過的瀋陽606所。

  放大鏡的故事

  走進606所吳老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陳舊的黑色辦公桌,桌上擺放著一台黃色老式電話、一盞藍色檯燈、一把比例尺、一隻破舊的文件筐,幾個筆記本整齊的碼放在一側。桌子後面挂著一幅航空發動機結構圖。兩側是一大一小兩個書櫃,上面擺放著英文詞典、航空發動機資料。陳設簡單而又整齊。

  此時,桌上一把放大鏡引起了我的注意。旁邊的工作人員解釋説:"吳老原本視力就不是很好,後來一隻眼睛又出了問題,就只能靠一隻眼睛研究資料了,放大鏡也就成了他必不可少的工具。他每天六點多就到辦公室,晚上十一點還在辦公室查閱技術資料。由於他眼睛不好,每天晚飯後都由夫人把他送到廠門口,晚上再由秘書送回家裏,幾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那時候吳老號召大家每天提前10分鐘上班自學英語,晚飯後1小時學技術。每天晚上,科研樓裏燈火通明,大家都在努力地學習。許多人都要經領導催促才回去休息。"

  一把普通的放大鏡背後竟深藏著這樣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幅漫漫長夜中吳老拿著鏡子仔細查看資料,不時修正參數的畫面浮現在我的眼前。

  "斯貝"情結

  離開瀋陽我們沿著吳老的足跡來到了西航公司。在西航公司我有幸採訪到了與吳老在西航並肩戰鬥過的王振華老人。

  談到吳老,已經年逾八旬的王振華老人感慨頗多:"説起吳老,就不能不提‘斯貝‘,在吳老的身上有著一種深深的‘斯貝‘情結。"

  斯貝發動機是英國羅羅公司上個世紀60年代初設計的一種雙軸渦輪風扇發動機,在當時世界各種同類型發動機中處於領先地位。1977年年底,吳老開始負責英國斯貝發動機引進試製工作。

  試製工作是緊張而忙碌的,我們那時每天工作都在12小時以上。記得發動機在英國進行高空試驗的時候,我們所有派出工作的人員全部是兩班倒,可唯獨只有吳老常常跟了這個班又跟下一個班,忘記了自己的作息時間。時間一長,就連現場英國的工作人員也奇怪地問:"這位老先生是你們什麼人?"我們告訴他:"這是我們的技術副廠長,相當於你們的總工程師。"英方的工作人員感嘆道:"你們這麼大的官每天還到現場來,真是不簡單!"

  在英國的半年裏,我們沒有去過任何旅遊景點,每天就是實驗、學習、寫總結、討論心得,週末也不例外。

  在斯貝發動機試製總裝階段,吳老任現場總指揮,發燒39度仍堅持工作,最後暈倒在試車臺上。領導派專人送他回家休息。回家後他感到自身責任重大,兩個小時後又出現在試車臺上。

  説到這裡,王振華老人遠望窗外,當年熱火朝天奮戰"斯貝"的情景好似又依稀可見

  一路下來,工作中的吳老在我腦海裏日益深刻,生活中的吳老又是個什麼樣子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16日回到了北京,走訪了吳老的家人和吳老住院時的醫護人員。

  滌卡呢和21.1萬元黨費

  走進吳老的家,房間裏擺放的都是上世紀80年代購置的傢具,廚房裏的搪瓷碗對我們這群年輕記者而言更有如出土文物一般。家裏唯一透著點現代氣息的就是一台電腦。吳老退休後,為了方便查閱資料,80歲的高齡又開始學習上網。

  吳老的女兒吳曉蕓拿起一件破舊的藍色上衣説:"我父親生前一直穿著這件上世紀60年代的藍色滌卡呢衣服,雖然這件上衣早已洗得發白,袖口也已磨壞,但父親還打趣説:"它磨它的,不磨我身體就行。"我母親笑著説:"縫縫補補又3年。"

  這就是我國著名航空發動機專家吳大觀的生活。可能很多人都難以理解,一個堂堂航空領域的專家為何過的如此節儉?可看看下邊的數字你就不由得心中涌起一股敬仰之情。

  據統計,1963年到2009年,46年間,吳老共繳納特殊黨費21.1萬元;救災、濟貧、助學,捐款共計9.3萬元,總計30.4萬元。約佔其總工資收入的三分之一。

  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

  "Life is to give not to take"人生是施與不是索取。這是雨果作品中的名言,吳老記住了,也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去實踐了。

  護士長黃麗忠每每回憶起吳老臨終前那段日子時,不禁潸然淚下。黃麗忠説:"那時領導專門有批示,要請專家會診,用最好的藥,盡一切可能延長吳老生命。但是,吳老拒絕了。吳老一再表示,不要用昂貴的進口藥品,不要為他這種治不好的病浪費國家的錢。那時候只要用藥,他清醒時就把點滴拔掉。醫生沒有辦法只好給他打鎮靜劑,讓他昏睡過去,然後才能用藥。但是,只要吳老一醒,他就把管拔掉。

  在吳老臨終前,他留下了這樣的臨終囑託。

  1、不要再浪費國家的醫藥費了!(不打針、不輸液、不轉院、不做手術)

  2、後事一切從簡,不搞遺體告別,不開追悼會,不要驚動大家。

  3、不要向黨組織提任何要求。

  4、一定要代我交最後一次黨費10萬元。

  "對我們國家的航空事業,我做得很不夠。我們的發動機沒有趕上去,還有很大差距,我感到問心有愧。我要去見馬克思了,外邊的藍天是多麼藍啊!我看不到我們的大飛機翱翔在藍天上了,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的!"這是吳老臨終前説過的最後一席話。

  吳老走了,帶著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我國航空工業的無限眷戀走了。他用自己一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為後人留下了一位老一代航空人的拳拳報國之心。

責編:趙旋璇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