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推行公車改革,經過媒體披露之後,引起了輿論軒然大波。據説,早在今年5月,杭州市就取消了市局(副廳)以下的專車,大部分公車向社會公開拍賣。但這次被認為“大規模、高級別”、“全國尚屬首例”的公車改革,卻因為在取消公車的同時,給公務員發“車貼”而受到了廣泛質疑。據説,“車貼”每月直接打入公務員市民卡,並根據行政級別分為9檔,最低每月300元,最高為2600元。
對此,有人質疑説,每月2600月元的“車貼”,比一些工薪階層的月工資都高,這不是變相“給公務員加了工資之外的福利嗎?”如果只是給公務員增加福利,並由此進一步造成新的社會不公,這樣的改革,我們還要它幹什麼?
其實,推行一項新的改革,面對種種質疑,並不是杭州市推行“車改”所面臨的獨特現象。此前,上海市打破戶籍堅冰,推行居住證轉戶籍的新政,也曾遭到輿論的質疑。有人認為,上海市推行的“戶籍新政”門檻太高,條件苛刻,這樣的做法依然是將大量的非戶籍人口攔在了大城市門外,造成新的社會不公。
認真分析一些對改革新政的質疑聲音,就會發現,“公平”成為最廣泛使用和最引人注目的“核心詞”。這與目前的社會氣氛和社會環境有關。過去持續的漸進式的經濟社會變革,逐漸走入了積弊難返、挑戰重重的“深水區”,而實現具有實質意義的“公平與正義”,不但成為一種官方説法,也是民眾的直接需求。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改革遠非想像中那般簡單,既有錯綜複雜的現實背景,又有種種利益關係的牽絆糾葛,希冀快刀斬亂麻或者一蹴而就的想法,往往不切實際。改革中,民眾有不滿有質疑,當屬正常,改革者必須學會在質疑聲中推進變革。
比如,上海市推行戶籍新政,實際面臨的問題是,戶籍制度的冰冷和堅硬,已經嚴重影響了人才的自由流動和非戶籍人口的基本權利。外來者在子女教育、經濟適用房、城市低保、醫療保障等等方面,享受不到基本的市民待遇,而他們又是城市的納稅者,也為城市發展貢獻了多年的智慧和汗水。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城市管理者而言,是維持現狀繼續這一最大意義上的不公平,還是制訂公開、透明和具有操作性的規則,逐步推行改革?
上海市的管理者選擇了推進改革這條路,但改革肯定是漸進的,也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有質疑當屬正常,因為改革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加深認識、不斷改進措施的過程。
同樣,杭州市的公車改革,實際面臨的背景是,很多地方的政府行政開支過高,從購買車輛、招錄司機到維修車輛,每年的行政支出龐大,被一些專家痛斥為“屁股底下的腐敗”。在這種情況下,是維持現狀,讓公車消費繼續“龐大”下去,還是採取改革措施,逐漸改變現狀,可能是公車改革者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改革,肯定會涉及利益調整。杭州市公車改革的推動者不好明説的是,給每個公務員發300元至2600元的“車貼”,雖然是一筆不小支出。但是,過去一直使用的公車拍賣了,不用再負擔過多的維修費用和司機工資,會節省很多的公務開支。同時,由於施行了公車改革,日後新提拔、任用的領導幹部,不用惦記著花費鉅資購買與其“級別相對應的”新車,也會節省下很多開支。顯然,發車補不是最優選擇,但改總比不改好,很多時候,我們可能只能通過“次優”選擇,進行漸進式變革。在改革後的利益重構中,只要不是改革主導者有意的“自肥”,而是有積極意義的進步舉措,都值得嘗試和推進。
同時,各級黨政機關在主導一些改革時,要學會回應社會質疑。以往,有一種傳統的思維定式。比如,對某個領域進行改革時,改革主導者希望低調進行、不咎既往、儘量不陷入紛爭。但是,往往改革會因為信息不完整、情況披露不全面,而引發廣泛的輿論不滿。改革者要懂得用信息的全面、開放和透明引導輿論。因為,只有把全面的事實盡可能告訴公眾,才可能獲得理解。
責編:肖金平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