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滕興才
80多米長、20多米高的一道土壩,從當中的位置垮塌開一個漏斗狀的缺口,缺口最上面足有10多米寬,遠遠望去就像一張張開的大口,似乎正在吞噬着什麼。
位於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毛井鄉二條儉村陳掌隊南頭黃土高原溝壑中的這座土壩叫做陳掌壩。它是環縣小流域壩係蒲河水土保持項目工程中規模較大的一座大壩。本該起到防洪攔淤、保持水土作用的大壩於2006年建成,2008年就垮塌,並逐漸變成記者見到的這副模樣。
脆弱的大壩到底有多少座
這樣的問題大壩在環縣不止陳掌壩一處。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暗訪中發現,目前處於垮塌狀態的還有毛井鄉二條儉村後掌隊的關咀子壩、車道鄉楊掌村的黨山溝壩等。而頭年修、隔年垮或次年垮,甚至當年修、當年垮的其他中型壩和小型壩更多。僅記者在盧家灣鄉大堡條村和小堡條村暗訪過程中,發現並經當地村民證實的就有5處。
這些或大或小的土壩工程都是環縣小流域壩係蒲河水土保持項目工程的一部分,該工程又是國家水利部黃河治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會)水土保持項目工程的組成部分。環縣屬於黃河中上游流域,黃委會為水利部派出機構,負責黃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治理開發、統一調度和工程管理的專職機構(副部級單位),駐地在河南省鄭州市。
這些土壩按照規模分為骨幹壩、中型淤地壩和小型淤地壩三類。其中骨幹壩的修建資金大部分來自國家直撥資金,地方財政配套的資金只佔很小的比例。中型和小型淤地壩的國家直撥資金也佔相當比例。
這些大壩主要用於緩洪攔泥淤地,穩定溝床,防治溝壑侵蝕,改善生態環境,在發展農業經濟等方面應發揮重要作用。為了達到此目的,這些大壩都有較長的設計壽命。
那麼,在環縣,到底有多少這樣的問題大壩呢?記者來到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水土保持管理局(以下簡稱水保局)尋找答案。
環縣水保局局長劉志榮告訴記者,去年“5 12”地震後和今年5月份,該局兩次對全縣範圍內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修建的全部337座淤地壩進行了質量排查,發現較嚴重安全問題的大壩共有38座,並已經對其中的15處進行了修復;有3座修建於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已經無法修復。
“剩下的20座壩中,有17座問題大壩已經超過設計使用年限,沒有達到使用年限的有問題的大壩正好就是你提到的陳掌壩、關咀子壩和黨山溝壩。”劉志榮局長説。
然而,記者在調查中卻發現了不同的版本。
記者在環縣水保局看到了一份《環縣病險淤地壩工程現狀表》。這份表格列出了這20座等待修復的問題大壩的名稱、建設時間(據劉志榮解釋,此為竣工時間)和淤積年限(據了解,這個年限就是大壩的設計使用年限)。根據表格反映的情況,前面提到的趙掌壩修建時間為2002年7月,設計使用年限10年;陳掌壩和關咀子壩的修建時間表格顯示為2007年8月,但劉志榮局長思考後改為2006年6月,兩座大壩的設計使用年限分別是10年和14年。
然而,這份表格顯示,20座問題大壩中除了記者暗訪發現並向其提出的這三座大壩外,至少還有7座大壩沒有到達設計使用年限。這7座大壩的建設時間距今最遠的是2001年的楊灘溝大壩,最近的是2008年10月的段家溝一壩,而7座問題大壩的設計使用年限都是10年以上。其中2008年10月修建好的段家溝一壩的設計淤積年限最長,為30年。
地震和“超過200年一遇”的大雨?
正如上述表格和環縣水保局多位幹部職工表示的那樣,這些用於水土保持的土壩的質量都有明確要求,設計使用年限基本都在10年以上。那麼,為什麼環縣的這些大壩壽命卻短得只有幾年甚至幾個月呢?
劉志榮局長解釋説:“黨山溝壩2001年修建,設計使用年限10年,到今年已經8年了,接近設計使用年限;陳掌壩和關咀子壩都是設計使用年限在10年以上的,但是他們的垮塌有特殊原因。”
劉志榮局長的特殊原因包括:“黨山溝壩、陳掌壩和關咀子壩都存在質量問題,其中關咀子壩最為典型,比如施工標準要求鋪土30工分就碾壓一次,但卻是50公分才碾壓一次”;“去年‘5 12’地震後的排查中,就已經發現這三座大壩出現了裂縫,並要求三座大壩的施工隊進行維修,但維修顯然不到位,導致在2008年夏季的主汛期到來時,出現垮塌”;“黨山溝壩和陳掌壩的垮塌屬於不可抗力導致的垮塌,因為2008年夏季汛期曾經出現過‘24小時降下78毫米’的區域性降雨天氣,這‘超過了20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加上地震的影響,所以這兩座壩的垮塌屬於不可抗力導致的垮塌。”
劉局長的説法顯然有些站不住腳。這些水保大壩的垮塌看起來是因為雨水的沖刷,導致土壩滲水最終垮塌,但與它們的“集體脆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那些同處一地卻完好存在了許多年的大壩。在距離陳掌壩不到5里的毛井鄉磚城子村李幹掌隊一處大壩,據當地村民告訴記者,已經完好地使用了近30年,即使經歷了2008年的“超過200年一遇”的大雨,也依然無礙。而在記者的走訪過程中,也了解到像這樣已投入使用十幾年、二十幾年的大壩,在陳掌壩方圓十幾公里的區域內還有多處。
記者暗訪中,多位村民都告訴記者,2008年八九月份,當地確實下過一場大雨,水差一兩米就漫過了大壩壩頂。但是,關於2008年雨季在黨山溝壩和陳掌壩所在的盧家灣鄉和羊井鄉是否下過一場“超過200年一遇”的大雨,記者電話諮詢了慶陽市氣象局和環縣氣象局的辦公室,這兩級氣象局的工作人員均告訴記者,“沒有下過”。環縣氣象局的一位女士説:“我們在盧家灣那個地方沒有設點,也就沒有記錄。”而當記者詢問能不能提供“24小時降下78毫米”的統計資料時,這位女士再次強調説,“我們沒有設點,哪來的這個資料”。
既然不是自然原因導致的垮塌,那麼,到底是什麼因素讓國家投入鉅資修建的工程項目變得如此脆弱?是哪些因素讓環縣境內每年數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的水土保持工程款付諸東流呢?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