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10日電 題:中國針對大學生就業發佈首部就業藍皮書
新華社記者 吳晶 王茜
在高考剛剛結束之際,中國權威出版機構10日發佈首部就業藍皮書,以大學畢業生就業報告為主線,向畢業生、政府部門和高校提供參考和依據。
這份報告借助統計學和勞動經濟學的理念,對44.4萬2008年應屆大學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1.8萬份。報告運用大量的數據、圖表,從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出發,對畢業生的就業與收入、就業流向、工作能力、求職、就業與教育公平、自主創業、讀研與留學、高考志願填報、大學畢業生的滿意度等問題作出研究分析。
報告主撰稿人、西南財經大學特聘教授王伯慶説,報告採用國際通行辦法,直接面向應屆大學畢業生而非高校採集數據,可以最大限度地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同時根據大學生畢業半年之後的就業率比較穩定的實際,以畢業半年為節點展開調查,確保數據更加精確。
報告顯示:中國2008屆高校畢業生總數為559萬,其中大學畢業生總數約為529萬。畢業後在國內外讀研究生的人數為21.43萬,畢業半年後的就業人數達到約434萬人。2008屆大學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約為86%,比起2007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後就業率下降了2個百分點,2008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1%。
“這份報告具有歷史意義。”中國知名的零點研究諮詢集團董事長袁岳説,中國在大學畢業生的統計方面一直有非常大的“缺項”,即只有人才培養和輸出的數據,很難或者基本沒有對於需求方面的數據。
“在未來高等教育和大學生培養的方向上,我們越來越應該重視對需求的了解,這樣才可能對整體市場的把握、資源的投放有一個新的思路和方向。”他説。
2008年以來,在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嚴峻挑戰。中國政府針對大學生就業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應徵入伍、參與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以及支邊支教等,以求使高等教育人才人盡其用,使國家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
然而,就業市場的現實表明,大學生眼高手低、專業不對口、實踐能力不強等情況也阻礙著他們的求職路。報告指出,用人單位看重的並非大學生的專業技能,而是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中國大學畢業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理解與交流能力都可以基本滿足工作要求,但還亟待改進溝通和創新能力。
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楊東平説:“過去中國不夠重視對大學生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的培養。報告從需求出發來提供一個‘大樣本’,有助於改進中國的教育政策,認識就業的指標。”
這位專家認為,中國目前學科專業的結構失衡非常明顯,這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基本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報告還根據本科畢業生半年後的就業率對高校專業與市場的對接程度進行了比較。王伯慶説,中國近2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使其對職業能力的需求增長飛速。中國有必要跟蹤評價社會對大學人才的需求,為調整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提供科學依據。
由王伯慶創辦的第三方調查機構從2007年就開始對大學生的就業狀態進行跟蹤調查,3年來已累計收集有效問卷50萬份以上。雖然此前並未公開出版,但其調查數據已被多家部門、大學以及高考學生參考。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作為中國專門出版社會研究類藍皮書、綠皮書,第一次引入第三方調查資料作為其出版資源,出版就業藍皮書。這家出版社的社長謝壽光説,我們認同這項成果,並且希望用全社會的參與,用市場的導向,用多方力量來幫助大學生就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部就業藍皮書中,關於女性就業公平、不同家庭背景就業與教育公平等問題也被納入其中,也反映了中國社會對弱勢群體就業的關注。
相關鏈結:
責編:孫潔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