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一九四九到二00九,新中國走過六十年。中華文明的長河浩浩湯湯,六十載,或只在屈指之間。但即使放在五千年的歷史坐標上,這剛剛刻下的一甲子,也足夠波瀾壯闊,足以動人心魄。
這六十年,中國走過彎路、繞過遠路,但終於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高速發展之路。這六十年,中國人餓過肚子、亂過腦子,但終於認定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從“一窮二白”發展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這個國家當得起國民的自豪、世界的尊重。
毫無疑問,六十年後的今天,中國依舊面臨難題叢叢。而甲子輪迴的中華古老智慧,也讓二00九註定成為十三億人心理上繼往開來的一年。
當此節點,中國在問自己,世界在看中國。
從北京時間五月三十一日起,中新社將推出《六十年 中國風》、《新中國六十年》系列報道欄目,以世界的眼光、歷史的標尺、新聞的切入,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民生等各個方位,重讀擦肩而過的歲月,展望撲面而至的未來。 從中新社的角度,系統報道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今天,率先進入讀者視線的是“中國外交”專題報道。因為,這六十年,正是中國與世界互動日益緊密的六十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是最可觸摸、最真實、最鮮活的中國脈搏。敬請垂注。
中新社華盛頓五月三十一日電 題:吳建民:六十年三大變 中國外交進入黃金時間
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李靜
“外交生涯五十年,我的最深感受是,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在世界上發言權在不斷增大,中國外交目前已進入黃金時間”,前駐法大使吳建民近日在華盛頓訪問期間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用親身經歷,講述了中國外交六十年的三大變化、三大發展。
吳建民曾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國前領導人擔任過翻譯,擔任過中國駐荷蘭、瑞士、法國大使,其傳奇經歷可説是中國外交六十年的權威見證。
三大變化折射政策大調整
分析中國外交六十年的變化,吳建民認為可用三個變化來概括外交政策的大調整:
——外交目標從求生存轉向求發展。共和國成立之初,為了生存而鬥爭;改革開放之後,目標由求生存轉向求發展,需要同世界合作,同所有國家搞好關係。
——外交的主導思想從立異轉向了求同。“共和國成立初期出去的外交官,非常強調‘立場堅定’,就是我跟西方世界不一樣。現在我們轉向了求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求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是求同,這是很大的變化。”
——外交的主導面從鬥爭轉向合作。“在我外交生涯早期,經常講跟美國人吵架,跟蘇聯人吵架,把蘇修打痛了就開心”,吳建民説:“但今天外交的主導面是合作,雖也有鬥爭,但強調‘鬥而不破’,鬥爭是為了更好地合作,不是為了破裂。”
三大發展見證大國崛起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外交經歷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概而言之,吳建民認為也有三大變化:
其一,由外交小舞臺走向大舞臺。今天中國領導人足跡遍及全世界,中國公民的外交舞臺也大了。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八年 ,二十九年中國累計出國人數才二十八萬,去年一年中國累計出國人數已達四千多萬。
其二,由小外交走向大外交。“在很長時間,外交在中國就是領導人、外交官的事,但今天,已出現了政治外交、經濟外交、文化外交、教育外交、科技外交、軍事外交、公眾外交……中國外交已經進入黃金時期。”
其三,由小合作走向大合作。中國一九七八年剛開放時,跟世界的貿易才二百零六億美元,去年這一數字達二點六萬億美元,中國同各國合作的規模、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形成一種“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的局面。
“韜光養晦”仍要管一百年
“在這次金融危機塵埃落定時,二十一世紀新世界格局的雛形會出現在人們眼前。”吳建民説:“無疑中國在世界發揮的作用將會增大,但我們作用的發揮,是同世界積極合作而不是要反對世界。”
“有人經常問我,你們外交太軟了,現在我們有這個實力了,該發脾氣要發脾氣,該拍桌子要拍桌子。但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人家會想,你人均三千美元就這麼兇了,將來人均兩萬美元會怎麼樣啊?”
吳建民説:“不少西方人喜歡用前蘇聯和大國崛起來套中國,認為蘇聯強大了就擴張侵略,大國崛起了總是要欺負人家。中國非常明確,不能走這一條絕路。中國的崛起道路很長,我們所取得的成績剛剛開始,鄧小平留下的‘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思想,至少還要管一百年。”
吳建民認為,韜光養晦不意味著中國不再開放,不同世界合作,這個國策不會變。隨著中國崛起,中國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多,世界期待中國這樣做,中國利益和世界利益的融合也需要中國這樣做。(完)
相關鏈結:
責編:程衝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