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蘭州軍區支援陜甘災區恢復重建紀實

 

CCTV.com  2009年05月18日 23:0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蘭州5月18日電 題:秦巴處處展赤誠——蘭州軍區支援陜甘災區恢復重建紀實

  新華社記者樊永強

  專業支持、結對幫扶、全面支援、重點幫建……1年來,蘭州軍區官兵始終與陜甘地震災區人民攜手共渡、心心相連。

  專業支援,打牢災區重建長遠根基

  地震造成陜甘地區400多萬間房屋倒塌、損壞,1.1萬多所學校受損,公路、通信、氣電等基礎設施也遭到重創……

  蘭州軍區先後投入5800多名官兵、3.2萬名民兵預備役人員全力抗震救災。打通道路、救治傷員、清理廢墟、安置群眾、搶收夏糧、恢復生産……大地還在余震中顫抖,子弟兵的支援重建工作已有序展開——

  震後第5天,部隊開辦的第一所帳篷學校在重災區甘肅文縣誕生;

  震後第15天,部隊第一支災區重建規劃設計分隊抵達隴南;

  震後第17天,部隊建成首批3個災區群眾過渡安置示範點;

  震後第19天,部隊決定在陜西寧強援建第一所永久性校舍……

  當抗震救災的重點轉向災後重建時,蘭州軍區黨委果斷作出決策,派遣專業隊伍支援災區人民儘快重建家園。

  蘭州軍區司令員王國生奔赴甘肅隴南和陜西漢中指導災後重建,蘭州軍區政委李長才走進秦巴大山解決群眾燃眉之急,20多位將軍親臨一線與官兵日夜辛勞,危房拆除隊、規劃測量隊、水渠水窖修繕隊和法律心理文化服務隊等20多支專業服務隊伍挺進災區……

  隴南,是地震中甘肅受災最為嚴重的地區,農村60%的房屋倒塌,30%的房屋成為危房。蘭州軍區接連派出3批災區重建規劃設計分隊急赴隴南,為山區農村過渡安置房建設提供專業支援。

  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僅用一個半月時間,16位技術人員就把5個受災群眾安置點的19套總平面方案、28套單體建築方案交到地方有關部門手中。

  建材就便、選址就便、生産就便、生活就便……這些充分考慮了建設成本、安置速度和綜合效益的重建方案,一齣臺就深受歡迎。

  “很漂亮、很實用、很安全!”看著藍圖上的“新家”,康縣王壩鄉李家莊村黨支部書記羅有平代表群眾説出了心聲。

  氣象預報、物資運輸、興修水利……部隊每一次施以援手,無不彰顯著專業的力量——

  軍區司令部氣象水文中心抽組8名技術骨幹深入秦巴山地,聯合地方共同編織起災區抗震救災氣象保障“天網”;軍區聯勤部出動車輛1000余臺次,為災區輸送重建物資1.4萬餘噸,在千里盤山路上打造出“震不垮的生命線”;某集團軍培訓出200多名水渠水窖維修技術骨幹,挨家挨戶上門服務,解決了災區群眾的吃水難題……

  醫療幫扶、文藝下鄉、心理援助……官兵每一次走村串戶,都悉心呵護群眾的身心健康——

  蘭州軍區總醫院與外納鄉、蒿坪村等10多個偏遠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所實行對口幫扶;軍區政治部派出文化綜合服務隊深入農村宣講政策、表演節目;某紅軍師組織“陽光天使”心理疏導服務隊6赴災區為6000余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看到迷彩服,就看到希望!”災區群眾寫出這樣的標語,表達對子弟兵的感激。

  長期幫扶,時刻把群眾冷暖牽掛心上

  2009年1月25日,災後第一個除夕。

  穿雪野、翻丘陵、涉冰河,某紅軍師政委張繪武一行人長途跋涉近千里,又一次來到隴南市武都區馬街鎮姜家山村。

  過冬的板房暖不暖和?過年的東西準備好了嗎?孩子們上學還有什麼困難?帶著紅軍師官兵的惦記,張繪武一家家看望慰問日夜牽掛在心的災區親人……

  某紅軍師是去年隴南抗震救災的主力軍。部隊回撤後,愛心依舊在不息傳遞。中秋,捎去月餅;寒冬,送去棉衣……在每一個季節轉換和節日來臨的時候,官兵們的暖心問候總會如期而至。

  一日相助,長久幫扶。1年來,不論是軍區首長機關,還是基層普通一兵,都把“全天候援助”的承諾作了充分闡釋——

  80歲高齡的老幹部黎濤,把省吃儉用省下的2萬元錢,捐贈給了災區貧困群眾;老幹部徐慶山,捐贈了10床準備給子女結婚用的新被褥……

  甘肅隴南軍分區和陜西漢中軍分區組織8000多名民兵預備役人員生産自救,“一連幫一村、一排幫一組、一兵幫一戶”,隨時出現在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某紅軍師73個營連黨組織與41個重災村黨支部建立起“聯建共促”長期幫扶機制:定期聯絡互商,定期交流互學,定期回訪互查,實時信息互通……

  正是在這樣的“常來常往”中,官兵們為災區的重建日日增添著力量:

  ——當好致富信息的“傳播員”。多方諮詢,向災區群眾推薦適合隴南土質的“大紅袍”“一日椒”等10多個花椒新品種,幫助開發馬鈴薯等6種耐旱經濟作物。

  ——當好滯銷農品的“採購員”。拿出30多萬元,簽訂長年購銷合同,購買滯銷的木耳、花椒、茶葉等産品,並幫助災區開拓銷售市場。

  ——當好就業技能的“培訓員”。挑選懂車輛維修、畜牧養殖、果樹栽培等技能的官兵組成12支科技下鄉服務隊,幫助災區向沿海城市輸出務工人員196名……

  看著曾遭破壞的山川重現生機,鄉親們的臉色一天天紅潤,姜家山村黨支部書記姜合合感慨地説:“有黨和政府在,有親人解放軍在,我們的苦日子有盡頭,好日子有盼頭!”

  愛心洪流,托舉起明天的希望

  地震一週年前夕,某紅軍師政治部主任黃群明收到一封寄自千里之外的長信。

  一位名叫張靜的河北大學學生在信中寫道:“打開您寄來的包裹,周圍的同學都很羨慕我有這樣一位好伯伯。您信中交代的學習方面的事我都記住了,請您放心,我一定會努力的!”

  張靜家在甘肅文縣碧口鎮井地村,去年地震中,家裏的房屋全部被毀。在部隊搭建的“帳篷學校”裏,張靜考入了大學,卻因交不起學費而面臨輟學。

  為幫助像張靜這樣的災區大學生實現夢想,去年夏天,蘭州軍區向全區師以上領導幹部發出了“一對一”幫扶災區特困大學生的倡議。截至目前,已有200多名災區學子受惠。

  為讓災區孩子早日住上安全牢固的校舍,災後不到3個月,由陜西省軍區幹部捐資375.6萬元援建的陜西省寧強縣廣坪鎮金山寺八一小學就破土動工了。

  規劃設計、地質勘察、平整土地、澆築基礎……歷時8個月,學校如期竣工。

  這是陜西地震災區最早竣工的一所永久性學校,質量高於陜南災後重建普遍採用的抗震等級標準。

  “‘八一’,在咱老百姓的心裏,已成為造福子孫、惠澤後代的放心品牌。”金山寺村黨支部書記王顯勤感慨地説。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完成——像金山寺八一小學這樣的工程,蘭州軍區共援建了4所,全部建成後可滿足4000多名災區學生的就學難題。

  今年3月下旬,蘭州軍區援建的最大一所學校——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八一中學,在綿綿春雨中破土動工。

  校址地處秦嶺深處,遠離城市,交通不便。援建人員住帳篷、睡板床、戰蚊蟲、耐風寒,每日粗茶淡飯,工作一絲不茍。

  地基開挖後,發現場地地質情況與有關部門提供的勘察報告有細微不符,部隊果斷停工。復勘場地、變更設計……半個月後,直到建設方案萬無一失,才又恢復施工。

  親臨現場指導施工的蘭州軍區聯勤部基建營房部長任健説:“誰都明白,我們這些建設者手裏,攥著的是下一代的未來!”

  相關鏈結:

責編:徐文華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