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5月12日電 綜合新華社駐外記者報道: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一週年之際,國際社會、國際輿論高度評價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以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戰勝災難,取得抗震救災重大勝利,並充分肯定、讚揚中國政府和人民在抗震救災和災區重建過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聯合國負責人道救援事務的副秘書長霍姆斯在汶川地震一週年到來之際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汶川地震是一場悲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損失。災害發生後,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快速、高效地動員了龐大的人力和財力,投入救災工作。之後在災區重建時,政府又特別為災區居民制訂了週詳的住房建設計劃,很快使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他強調,中國政府在救災過程中始終秉持開放態度,國際社會對此給予高度評價。
霍姆斯説,他相信在勇敢而頑強的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災區人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好,希望中國能夠更多地參與國際社會的防災救災以及其他災害應對工作,與其他國家分享經驗,為國際社會應對自然災害的努力作出更大貢獻。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發言人伊麗莎白 比爾斯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稱讚重建家園的中國人民所表現出的尊嚴和極大勇氣,並向地震救援人員特別是付出生命的中國軍人表示敬意。
比爾斯説,救災期間,中國抗震救災專家訓練有素、經驗豐富,中國人民得到高度動員。面對如此規模的災害,“世界上任何國家政府都不可能做得更好”。她説,“我看到了災難所造成的破壞,但也同時看到了一年後今天的重建成果”,中國政府盡了一切努力,使災區民眾能夠儘快恢復基本正常生活,“如此巨大的悲劇不可能從記憶中抹去,但是中國政府正在嘗試幫助這些災區居民重建生活,重新樹立生活的信心,在災難之後重新開始”。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秘書長貝克萊 蓋萊陶説,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紅十字會與中國政府密切協作,發揮了很大作用。中國紅十字會所籌集救災款項是紅十字會組織有史以來接收災難捐款最多的一次。與此同時,中國人民也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積極態度,與政府同舟共濟,共克時艱。中國人民對抗災難的決心與信心令人鼓舞,希望中國在未來面對任何困難時都能如此,並期待中國更多地參與國際救援行動。
歐盟負責發展和人道主義援助的委員米歇爾的發言人約翰 克蘭西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中國政府在應對汶川地震災害的過程中表現出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展了民事保護和災後重建等工作,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尊重。
克蘭西説,我們都記得一年前發生的那場悲劇,它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給無數人帶來了苦痛。但幸運的是,中國政府在這場災難面前“行動積極”,併為重建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
“我看到房屋倒塌,化為廢墟,然後我又看到中國重新站起,恢復重建,我見證了這強大的凝聚力,這力量讓人感到溫暖;我參與了災後救援,為此奉獻了微薄之力,這對於我來説是一段難忘的經歷,”法國國民議會議員貝爾納 德勃雷説。
汶川地震發生後,德勃雷成為首批獲准進入災區的西方人。他説,“我忘不了災區悲慘的景象,更忘不了中國醫生、救援人員和軍隊的快速反應,他們的效率高得驚人。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水、電、消毒設施一應俱全”。他説,作為醫生,自己參與過很多國家的地震救災工作,“但中國在迅速和有效的救災工作方面,堪稱世界典範”。
回國之後,德勃雷專門撰寫了《我看到中國重新站起》一文,講述中國人民為救災所做出的努力。
汶川地震一週年之際,德勃雷希望通過記者對中國政府和人民説:“地震是天災,但你們為世界做出了榜樣,請你們團結一致,繼續努力。災難發生以後,看到中國全體人民盡其所有,幫助四川重建,作為一個曾在中國工作的醫生,我的心裏也倍感溫暖。加油!”
事隔一年,美國紅十字會國際部負責人大衛 梅茲談及去年訪問震區的經歷時説,震撼和感動仍在心中,他對災區的未來面貌充滿期待和信心。
智利駐中國大使費爾南多 雷耶斯在採訪中高度評價汶川大地震一年來中國政府的工作和中國人民表現出的頑強精神。他説:“它向世界證明中國人民永遠也不會被逆境壓垮。中國政府在災後進行了非常重要的災區重建工作,他們把痛苦和不幸轉化成了動力和機遇。”
“汶川地震後,中國政府的救援行動非常及時、得力!”意大利民事保護局官員丹傑羅回憶自己在災區參與救援的情景時對記者説。
丹傑羅説,救災期間,中國軍隊戰士、消防員和志願者各司其職、有條不紊;救災物資分發非常迅速,“這一點在救援過程中至關重要”。中國政府還向災區派遣了大量救援人員展開搜尋、搶救工作,“他們的努力工作意義非凡”。
從去年5月21日開始,美國志願者羅伯特 恩格爾在汶川地震災區度過了終生難忘的13天。淚水、笑容、信念、大愛,那塊土地上堅忍不拔的人民、鋼鐵長城般的人民軍隊以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各級政府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滿載糧食、水、建材、藥品、帳篷等救災物資的卡車源源不斷地開進災區。如果你有需求,你總能找到能提供幫助的人。災區到處都能看到政府的賑災站點、醫療帳篷、四處奔波的政府官員以及無處不在的軍人。在我看來,中國政府的救災模式值得各國效倣,”談起在災區度過的日日夜夜,恩格爾似乎有説不完的話。
恩格爾説,自己現在正計劃把汶川災區見聞寫成一本書,把他的親眼所見告訴整個世界。他還計劃重返災區,見證重建中的“新汶川”,延續災難中建立的友誼。
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中國的災區救援和醫療工作也得到了俄羅斯同行的肯定和讚許。俄救援隊成員亞歷山大説,中國的救援人員都很專業,救援工作有條不紊,非常有組織性和紀律性。“在這場災難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的互助精神,他們在災難中沒有驚慌失措,沒有相互抱怨,這是最重要的”。
亞歷山大的同伴茨韋特科夫對記者説:“雖然你們經受了這樣巨大的苦難,但我相信,生活在繼續,大規模的重建工作在進行,中國人民能夠戰勝這場災難。”
曾赴地震災區參與救援的古巴醫療隊隊員尼利奧説,儘管發生了如此嚴重的地震,但中國人民在救災中表現出極強的紀律性。“地震傷員被按照傷情的輕重,送往不同的醫院。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各種物資供應正常,全體人民都對戰勝災害充滿信心”。
從5月4日開始,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最受歡迎的新聞雜誌類節目《時事縱觀》向全美推出了“成都日記”欄目,通過廣播、圖片和網絡博客的綜合傳媒手段從四川地震災區發回第一手報道,以平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和豐富的圖片向廣大美國聽眾和網民栩栩如生地呈現災區重建現狀和災民感情世界。
節目主持人梅麗莎 布洛克近日在成都通過電話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前不久剛剛播放的“成都日記”第10至12期,通過微觀視角,關注了普通災民生活的改變。
她説,一年後的地震災區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災區房屋重建。去年離開成都時,不少災民還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如今很多人已經搬進新房;一些在地震中喪子的母親們也已經誕下或正在期待新生兒的到來,這給這片遭遇慘重災難的土地帶來了希望的喜悅。
在博客中,布洛克寫到,一年後的災區,“到處都出現了新生和重建的跡象”,四川恢復正常生活的速度令她震撼。
韓國聯合通訊社近日播發特稿,通過該社記者的災區之行,報道了戰勝悲痛重新站立起來的災區人民和災區的重建工作。
報道説,汶川大地震過去一年了,如今的四川正在恢復重建,“儘管這場慘劇的噩夢沒有徹底消除,但人們都已埋藏過去的傷痛,為新的未來做準備”。
新加坡媒體連日來也大篇幅報道災區的重建情況。報道説,災區重建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災區人民正逐步渡過難關,重建美好家園。
新加坡最大的中文報刊《聯合早報》報道説,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一週年的日子。去年的這一天,突如其來的天災奪走了數萬條人命,無數家庭經歷了生離死別;但地震也激發了全體中國人的同胞情感和人文關懷。中國政府的救災表現,一方面展現了能力與魄力,另一方面也具體地説明了什麼是“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
相關鏈結:
責編:閆彬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