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青年形象引世界議論 美智庫研究“憤青”

 

CCTV.com  2009年05月07日 13:4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環球時報  

  連續幾天高規格的紀念五四運動及慶祝青年節的活動,不僅把中國對這一代青年人的關注推到了一個高潮,也吸引著近年一直留意這個世界最大群體之一的外媒目光。這個相當於歐洲總人口一半的年輕群體,近年來在國內外紛紛被戴上不同的頭銜:從“被溺愛的一代”、“草莓一代”、“鳥巢一代”,令西方擔心的當然還是跟“民族主義”有關的“憤青一代”。不過,國際上越來越多的人把中國青年視為推動世界前進的正面力量。在幾天前的研討會上,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甚至打出了“理解中國‘憤青’”的主題。旅居日本的中國問題專家庚欣對《環球時報》説,這一代青年是中國近代以來最具國際標準的一代人,但他們也得承擔中國向世界大國邁進過程中遭遇到的各種苦痛及磨煉,“任重而道遠” 仍將是這一代人的座右銘。

  中國青年愛國主義受關注

  今年青年節是揭開中國現代史的五四運動90週年紀念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總理溫家寶分別與名校學生直接交流,4日中國高層領導人還出席了紀念五四運動90週年大會。中國的這一系列高規格活動引起了國際媒體的興趣,許多媒體將焦點放在“中國青年的愛國主義”上。日本《讀賣新聞》網站5月4日報道稱,中國正在引導期待祖國更加強大的年輕人增強愛國心。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中,眾多中國青年加入到志願者行列中來,流汗工作,並揮舞國旗反對國際上的批評聲音。這些年輕人的做法被認為與五四運動一樣,表達了強烈的愛國情緒。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站5月4日刊登了一篇題為“理解中國‘憤青’:未來會怎樣?”的消息,介紹該學會桑頓中國研究中心4月29日主持召開的有關中國青年的研討會。文章説,中國“憤怒的青年”,不論是“對中國還是對外部世界都成為一種挑戰性現象”。這些青年男女經常使用互聯網和其他渠道來公開表達他們的政治觀點。該文章説,“超民族主義和反美情緒在20世紀90年代末就在中國青年中産生,如今更是廣泛傳播,這與20年前的中國青年一代形成鮮明對比”,是什麼令中國“憤青”興起?他們具有多大的代表性?他們日漸增強的影響力將對中國未來的政治軌跡和外交政策産生何種影響?文章稱,該學會舉辦的這次研討會是為了探求中國社會這個獨特群體的特性,西方可能如何觸發中國“憤青”的激進反應,以及“理解中國年輕一代”會有何好處。

  這次研討會邀請了谷歌全球副總裁李開復、美國前白宮亞洲政策資深主任李侃如、《紐約客》專欄作家奧斯諾斯等人。李開復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這些青年人心中的力量其實是正面的,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是愛國的,是希望有更大透明度的,但是表現出來的行動有時過激了一些。因此應該想辦法讓這些人更好理解世界各地的情況,使他們理性地分析各種事件。

  “美國之音”5月1日引述亞利桑納大學戰略媒體與公共關係專家吳旭的話説,這一代中國青年生長的環境給了他們一種非常強的自信,這種自信以及重新對自我的認知是前幾代年輕人所沒有的。“西方對中國的抨擊,跟他們油然而生的驕傲感覺是非常對立的。加上這批年輕人在找尋自己個性過程中整個國家也面臨重新定位的過程,所以荷爾蒙的生發加上整個外來的不公平造成一種憤怒的感覺。”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賈慶國對《環球時報》説,“憤青”並不能代表目前中國的青年一代,它只是部分人情緒化的觀點被網絡放大了。對於西方輿論對中國青年一代的關注和擔憂,賈慶國認為,這很正常,因為對於一個崛起的大國來説,青年一代決定了其未來的內外政策,青年人怎麼想,對他們來説至關重要。賈慶國認為,對於一個國家的青年一代來説,國家日益強大,很多人引以為豪,這是很正常的。中國青年一代正常理性的愛國主義正在上升,他們越來越平衡地看待問題,思考自己國家與外界的共同發展,追求人類共同的價值。

  更有活力也更現實的一代

  近一段時間描述中國青年一代的其他方面特徵的文章也頻頻在許多國家媒體上出現。加拿大《環球郵報》5月4日的一篇文章稱,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對過去的事情“不感興趣”,而是津津樂道于中國今天經濟的繁榮、政治的強大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文章認為,中國當代青年和幾十年前的那代人相比,對物質富足的追求慾望更強烈,而對精神層面的追求則相形見絀。文章説,相比前輩,今天的中國年輕人更聰明,更有活力,但也“更現實主義”。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日前的一篇報道稱,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愈來愈深地融入全球化,中國民族主義的崛起不僅受政治、也受經濟和文化的影響。現在的“80後一代”吃比薩餅、漢堡包,穿NIKE,看NBA和歐冠,也用iPod。在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對自己文化主體的焦慮愈來愈強烈,所以需要在相當程度上擁抱民族主義,因此這一代年輕人“是最國際化的一代,也是最具愛國主義的一代”。

  德國《世界青年週刊》5月3日報道稱,西方曾指望把“網絡自由”和“性解放”作為攻佔中國年輕一代人的武器,但現在顯然讓他們失望。德國《基督教日報》最近一篇題為“中國年輕人的偶像”的文章説,在社會急劇轉型的中國,青少年們的偶像世界也同樣讓人眼花繚亂,各種明星數量之多和興起速度之快讓“粉絲”們無所適從。但只有一個“明星”在中國是超越代溝的---毛澤東。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傳媒學教授安德斯鮑威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西方對中國青年的關注一直都沒有間斷過,其中最為外界所熟知的,便是“中國民主化出現在第幾代身上”這一問題。鮑威爾説,西方關於中國青年的結論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在發生變化,如在本世紀初,許多人稱中國剛剛長大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為“被寵壞的一代”和“經濟的一代”,即除了自己和金錢,對別的都不關心。不過近幾年,特別是2008年中國舉辦北京奧運會以來,中國青年原來的形象被徹底顛覆了。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