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廣東陽江政府朝令夕改 千畝科技園長滿荒草

 

CCTV.com  2009年05月07日 09:3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社  

千畝金山民營科技園現已長滿雜草(3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先鋒 攝

  一家民營企業2006年打下的水泥樁仍然孤零零地立著,然而金山民營科技園已經不復存在(3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先鋒 攝

  在廣東省陽江市高新區,有一塊約1500畝的土地長滿了齊膝高的雜草。草叢中立著一塊十分扎眼的石碑,上面清晰地刻著“2005年6月16日陽江高新區金山民營科技園一期項目開工奠基”。

  該科技園奠基近4年來為何仍是一片荒園?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其中發現的問題讓人深思。

  朝令夕改,科技園變身商住用地

  據陽江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林進年介紹,2003年陽江市規劃設立了民營科技園,重點發展民營經濟。由於園區剛成立,需要快上項目,於是就開出了每平方米100元的優惠地價,吸引了30多家民營企業入園。由於政府缺乏徵地資金,要求企業先交購地款,並承諾繳足購地款後就可領取國有土地使用證。

  “出於對政府的信任,這30多家企業2003年起陸續交了一半或者全部的土地價款,但直至2006年沒有一家企業拿到國有土地使用證。”陽江市華塑包裝材料有限公司譚仕婷等告訴記者。

  據反映,當時這些土地是不可能拿到國有土地使用證的。因為金山園區雖然有1500畝土地,但實際上只有235.5畝土地取得徵用批文,而陽江市徵用了1500畝土地進行園區建設,其餘1264.5畝土地採取邊招商、邊徵地、邊建設、邊報批的方式進行開發,最後在治理整頓土地期間作為統徵地申報補辦用地手續。

  在調查過程中,陽江市國土局相關負責人以不清楚為由拒絕了記者採訪。而廣東省國土廳相關檔案顯示,省國土廳2003年只批准205.3畝集體農用地和30.2畝未利用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

  陽江市規劃局用地科趙健玲認為,雖然這些民營企業預交了部分甚至全部購地款,但是這些土地絕大部分沒有得到確權。

  2006年4月,陽江市政府決定重新調整規劃,並要求暫停金山民營科技園項目的建設。於是,這1500畝工業用地變成了商住用地,用於發展房地産、商貿流通業等。

  陽江市政府解釋説,金山民營科技園發展工業可能會污染城市空氣和水源。對此,陽江市祥瓊工業服務有限公司姜菘表示,如果存在污染,那麼當地政府為何一直鼓勵企業入園建廠?就在2005年底,陽江市政府還召開會議説,金山民營科技園保持不變,要求企業必須在當年12月底開工建設,否則收回土地。

  陽江市金朗達五金塑料製品有限公司阮連升總經理認為,政府變更規劃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取土地升值的利益。“因為2006年房地産一片繁榮,如果調整為商住用地,其地價至少可達每平方米300元。”

  新來的開發商,原是問題企業

  據林進年介紹,按照程序,重新出讓這1500畝土地要經過“招、拍、挂”,而政府也想給予30多家民營企業一定的賠償。為此政府又找了一家開發商來收購這些企業的土地,之後再進行“招、拍、挂”。如果這家開發商能夠競拍到這1500畝土地,那麼土地就是他的了;如果競拍不到,這家開發商收購土地付出的成本,政府也不予賠償。

  儘管條件苛刻,陽江市盛邦商貿有限公司仍然積極地參與此項土地收購,似乎這家企業對於競拍這塊土地已經成竹在胸。

  據調查,盛邦商貿公司在陽江的社會背景複雜,與當地的涉黑頭目林國欽關係密切。於是有20多家怕麻煩的民營企業只好在2007年9月就將土地進行了協議轉讓,且要求“雙方必須對協議所有條款保密;協議生效後民營企業不得製造該用地糾紛,不得上訪”等。

  時隔不久,在當年公安機關打黑除惡過程中,由於林國欽被抓,盛邦商貿公司也被查封了。於是乎,這塊已投入約2億元進行三通一平的土地又荒了下來,迄今沒蓋起一座廠房,也沒建起一棟商品房。

  項目停建後,那些付出大量經營成本的民營企業顆粒無收,錯失了發展良機。譚仕婷表示,這時將工廠轉移到陽東縣,然而土地成本又增加了一倍以上,原廠熟練工人嫌遠不願意去。此外,政府一直拖欠譚仕婷的購地款不還,導致企業陷入困境。

  阮連升認為,當初的科技園項目若能做下去,那麼30多家企業每年創造的稅收可達數千萬元,不僅經濟效益可觀,而且可以創造上萬個就業崗位。

  陽江市祥瓊工業服務有限公司姜菘等人表示,他們這八九家企業沒有和新來的開發商簽協議,為何政府也拖欠約1000萬元購地款不還?每次找政府方面解決問題,一些領導總是説研究一下、等一下,結果等了一天又一天……

  要科學發展,不能亂折騰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導師蘇啟林分析認為,個別地方領導者受狹隘利益和不正當政績觀的驅動,根據自己的意志和要求,隨意決策和處理問題,盲目蠻幹,不僅貽誤了發展機遇,也損害了政府信譽。

  廣州社科院研究處處長彭澎認為,這種朝令夕改的做法會讓一些地方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即政府的折騰使企業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到生産經營上,從而造成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的浪費,使本來落後的局面陷入更加艱難的困境。

  中國社科院2009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廣東省21個地市城市競爭力全國排名中,陽江市墊底,排在最後一名。

  有關專家指出,這種情況在欠發達地區比較常見。因此,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對城市發展方向和路徑有清晰完整的認識,要有長遠的發展眼光,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少折騰多幹事,為企業發展提供服務平臺,不增設障礙。

  還有學者建議,對於經濟建設過程中亂折騰的官員進行嚴厲問責,強化經濟政策的公平性、連續性,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同時,對於那些違法行政、濫用職權的官員進行嚴懲。(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陳先鋒)

責編:劉立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