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環評受“污染” 後果很嚴重

 

CCTV.com  2009年05月06日 10: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網  

  近年來,“環評腐敗”案件多發,上升明顯。環境影響評價領域,已成為違紀違法案件易發多發的“高危地帶”( 2009年4月27日《瞭望新聞週刊》)。環境影響評價領域也受到了“污染”,這個嚴重的問題不能不叫人關注。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在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中,有關環境保護的標準不斷提高。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如今新建、擴建、改建和遷建的項目,均需執行環境影響評價(簡稱“環評”)制度。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表),要由具備相應資質的環評單位出具,且須經環保部門審批。由此,環評審批權在環保部門就顯得舉足輕重。也正因為如此,環境影響評價的行政管理部門和人員,理所當然地成為項目建設單位和環評機構合力攻關的對象。參與攻關的單位和人員都知道,一個項目如果環評通不過,要想開工建設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據4月下旬的《瞭望新聞週刊》報道,2002年至2008年,全國涉及環評管理的違紀違法案件共70件,涉案人數72人,其中涉及領導班子成員的有43人。與此同時,環保系統幾名高級官員也因“環評腐敗”落馬,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中心負責人也因腐敗問題被調查。由此看來,“環評”受到的“污染”還真不輕。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的環境壓力日益嚴重。當今中國,氣溫變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以及海洋污染、固體廢物污染、交通擁堵等,成為難以回避的十大環境問題。前幾年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期間,對外公佈的評估世界各國(地區)環境質量的“環境可持續指數”顯示,在全球144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位列第133位。在我國的環境保護工作面臨如此嚴峻的形勢面前,仍有一些地方和部門想方設法、不擇手段,使不符合環評標準的項目通過環境評估,導致環保底線一再被突破,這既腐蝕了幹部、敗壞了風氣,又嚴重破壞了環境,影響了科學發展和社會穩定。

  “環評”受“污染”,後果真的很嚴重。看看我們生存的家園,赤潮洶湧,藍藻氾濫,沙塵蔽日,酸雨肆虐,有的地方想要一片藍天白雲,想吸一口清新空氣,簡直都成了奢望。可這又能怨誰呢?我們現在所吞的環境惡化的苦果,不正是來自我們自身的過失與無知嗎?解鈴還需繫鈴人,我們保護環境不妨從提高環評的科學性和規範化著手,採取更為嚴格的措施,切實減少環評環節的隨意性和腐敗空間,為環評營造一方凈土,也為我們的生活打造一方樂土。

責編:劉立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