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研究生自殺率高於本科生 天之驕子為何易想不開?

 

CCTV.com  2009年04月30日 14:3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廣州日報   

  上周,廣東省教育廳負責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議上公佈,廣東去年26名大學生自殺身亡,另有5人自殺未遂。其中研究生自殺率高於本科生,廣東高校研究生自殺率也明顯高於全國水平。

  研究生承受的心理壓力更甚于本科生,為此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舉行首場專門針對研究生心理輔導的專場報告會——《走出象牙塔的困惑》。研究生的心理困境體現在哪方面?在自殺前有何警示“信號”?高校和社會應如何應對?華工心理諮詢與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黃建榕教授與研究生展開交流。

  數字:研究生自殺率高於本科生

  2008年是全國高校學生心理極端問題高發年,教育部直屬高校發生學生極端問題63起,分佈在全國13個省市區的38所高校,即一些高校發生兩起以上,達到歷史頂峰。2008年廣東高校也發生了大學生極端問題26起,另外有5起得到及時搶救。數據顯示,大學生極端問題的敏感和高發地區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

  黃建榕説,據觀察和統計,大學生自殺率高於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於一般大學,研究生高於本科生。根據今年的統計數字,截至3月10日,教育部直屬高校又發生極端問題7例,其中5例為研究生。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也説,廣東高校研究生自殺率高於全國水平。

  案例分析

  黃建榕介紹,當前高校研究生壓力增大,面臨五類心理健康問題:經濟壓力導致的自卑心理、學習壓力導致的恐懼心理、情感壓力導致的孤獨心理、人際交往壓力導致的抑鬱心理和就業壓力導致的焦慮心理。

  案例:

  論文不被重視就尋死?

  某高校一學生幹部,成績拔尖,工作出色,一直是老師和同學交口稱讚的對象。當傳出這個學生“自行了斷”的消息後,很多人非常愕然。後來學校終於查明了他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研究生讀研後再不能像以前一樣拔尖,特別一篇論文沒有受到重視,對他刺激很大。與其這樣默默無聞地活著,倒不如死了好過。

  分析:自我認同危機

  黃建榕分析,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因自我認同危機而自殺的例子。所謂自我認同危機,是指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不相符時所産生的心理危機,這在研究生中比較普遍。尤其是那些“優等生”,一直習慣了“數一數二”的優越感,即便是落到了第三,對他們就是失敗。因為失敗而産生強烈的挫折感,並有可能由過分的自尊轉變為過分的自卑,甚至自暴自棄。

  案例:

  離開父母便活不下去?

  當代大學生很“幸福”,不僅不用像父輩那樣受苦,有的人就連洗衣做飯等基本生活技能都不會。當一位成績優異的碩士研究生得知學校將選送他出國深造時,第一句話便問:“媽媽可以跟我一起出國嗎?”出國前,學校送他到另一所大學進行外語培訓。這使得他的母親無法再三天兩頭來學校給他帶好吃的,幫他拆洗衣被了。誰知這個研究生離開了母親便無法生活,只好休學,最後不得不接受精神病治療。

  分析:父母保護過當孩子難自立

  黃建榕説,每到高校新學年開始,總能看到浩浩蕩蕩的送子入學的家長隊伍。有的父母三五天來一個電話,時不時跑到學校問寒問暖,又是給錢又是帶孩子上餐廳增加營養,還找輔導員請求關照。在這种家庭環境長大的大學生,往往徒有比一般人高的智商,卻毫無獨立生活的能力,遇到小小困難便不知所措。每每一個小小的挫折足以引起他們強烈的不良情緒反應,從而從精神上打垮他們。

  案例:

  農村貧困生承受壓力更大

  某農業學院有一女生阿梅,家在農村,上大學前,其父客死他鄉,母親因此一病不起,並出現精神問題。由於失去了上學的主要經濟來源,阿梅被迫中斷學業,後在幾位老師的資助下經過復讀才考上大學。上大學後,由於家庭不幸和經濟窘迫,阿梅感到強烈的自卑,經常暗中獨自落淚。一次看病時又查出患有嚴重的心臟病,她想想家裏已負債纍纍,人生無望,不如早點死算了。幸虧老師和同學及早發現,才把她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分析:經濟壓力擊垮貧困生

  黃建榕説,類似阿梅這樣因生活不幸而自殺的大學生雖然很少,但作為一個導致大學生心理壓力乃至自殺的因素卻不容忽視。一般貧困生都容易有自卑感,會導致交往退縮,有人因此産生心理障礙,一旦再受到什麼打擊,如他人的諷刺嘲笑、學習成績不理想、失戀等,將會引發更大的心理危機。

  提示:

  大學生自殺前有“信號”

  黃建榕強調,在現實中人們未能及時阻止大學生自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們不相信他們會自殺,而絕不是自殺者沒有行為“信號”。這些信號包括:

  首先是個體是否具備自殺的危險因素,包括有無自殺未遂史,是否已形成了一個自殺計劃,最近經歷了哪些特殊應激事件,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是否有藥物和酒精濫用史,是否獨居並與他人失去聯絡,是否有抑鬱症,或是否處於抑鬱症的恢復期,以及是否有失敗的醫療史等等。

  其次,自殺前有“線索”可尋,這些線索可以是語言的(輕生念頭,無緣無故道謝、告別),也可以是行為的(如表現焦躁不安、抑鬱、性格改變、失眠、贈送貴重物品),書面的(如日記、信函、繪畫)等。

  此外,自殺的學生也可以找到“先兆”,如透露自殺、暗示、開玩笑、日記、遺書等是重要的自殺預兆。據調查,青少年自殺寫遺書者較多。國外資料表明有1/6的自殺者寫遺書。受教育的程度高,自殺前多會寫遺書。

  憂慮:

  光靠轉介就醫難解心病

  大學生如果有嚴重心理問題和疾病,在校無法得到治療,目前可以“轉介”到校外醫院治療。但廣東省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許國彬説:“不少高校挂靠的醫院都是精神病院或腦科醫院,家長不願意讓學生去,覺得去了就等於是精神病!”

  許國彬還提到,學生轉介到醫院,醫生看病往往在十幾分鐘內搞定,大多只開藥控制症狀,一般不做心理疏導,根本不能從根本上治療心病。為此他建議,在某醫院成立專門的全省大學生心理健康治療中心,給這些學生良好治療,避免其走到自殺這一步。  文 本報記者盧文潔 通訊員龔華萍

責編:汪蛟龍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