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軍使命任務的拓展,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增多,給部隊訓練、管理等諸多方面帶來不少衝擊。面對新挑戰,軍隊如何擔當起歷史重任,儘快適應新的使命要求?成都軍區某集團軍赴黎巴嫩維和工兵營官兵,用一流的工作業績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他們的成功實踐為全軍部隊履行新使命、鍛造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胡君華)
2月26日,成都軍區某集團軍黎巴嫩維和工兵營官兵凱旋歸建。他們通過維和戰場的洗禮和實戰的摔打,不僅收穫了豐碩的戰果,還有部隊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實戰經驗和新的思維觀念。
10個工作日就拿到戰場“通行證”
2007年9月3日,某集團軍維和工兵營官兵到黎巴嫩執行維和任務區剛剛站住腳,一道非過不可的“坎”就擋在了面前:國際標準作業程序資質認證考核合格,才能獲得執行維和任務作業的資格。按以往多個國家的情況看,大約需要60天才能完成培訓考核。這對中國營來説,無疑是一道如何從訓練場走向戰場的考題。
翻開中國營的訓練表:模塊化編組訓練、作業小組要素演練、陸地導航應用等等,和以往相比,這張訓練表已變得面目全非。訓練全部以實戰為背景,單兵著重提高適應戰場的綜合能力素質;戰鬥小組注重強化作戰要素間如何形成最佳組合、最優配置下的作戰能力。要拿到走上戰場的“通行證”,組訓方式和戰鬥力標準必須和實戰接軌。
傳統的訓練觀念、組訓方式在這裡同樣發生了很大變化。由組長、副組長、監督員、作業手、醫生、護士、駕駛員及兩條掃雷犬組成的作業組,每個人的專業和分工各異。訓練中,他們注重的是這些作戰單元在執行作戰任務中,能否靈活機動地實現作戰要素集成,形成最佳組合、最優配置能力,變“指頭”為“拳頭”。組長陶國慶説:“走進訓練場就走進了戰場,按以往的老套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雷場的態勢和出現的情況都是隨機而定,不是固定的模式,也沒有現成的答案,必須練就雷場靈活處置能力。”
進駐任務區第10天,中國營申請並通過了資質認證考核,成為聯黎部隊歷史上拿到戰場“通行證”時間最短、效率最高的部隊。但“通行證”不是“終身制”,聯黎指揮部三天兩頭都要隨機抽考,稍有怠慢就可能被吊銷“執照”。中國營官兵腦子裏的弦始終繃得緊緊的,每週都要組織實戰條件下的考核。士官陳川説:“這樣的訓練和考核的確和以往不一樣,我們傳統觀念和習慣的做法在這裡受到極大的挑戰,就像天天都在上雷場。”
邁過訓練場到戰場這道坎。中國營官兵在這次維和任務中清排安全通道13條共8110米,銷毀未爆彈1212個,清排銷毀子母彈646枚,提前兩個月將160994平方米的安全土地移交給當地人民,為祖國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4種新戰法寫進聯合國標準作業程序
去年8月,一名戰士在作業中險些觸雷。事後,這名戰士抱怨這種“雙手挖土豆”式的作業方法既不科學又不安全。
老戰法在新雷場上為何遭到質疑?議訓會上,作戰副營長陳順秋説:“那些已過時的老戰法雖然訓起來套路熟,用起來很順手,但它已不適應現代戰爭要求卻還捨不得放手時,就可能在戰場上付出血的代價,我們再也不能抱殘守缺了。”
隨即,中國營官兵結合現代戰場特點和實戰體驗集思廣益,拋棄了不合時宜的老套路,創造性地推出了“單手作業法”。該戰法因多點支撐、換手作業,不但提高了作業速度和安全系數,還寫進了聯合國標準作業程序。
如果説“單手作業法”是中國營大膽擯棄過時戰法取得的新戰果,那麼同樣被寫進聯合國標準作業程序的“人機協同掃雷”,則是他們敢於向權威“叫板”取得的又一新戰法。
聯合國標準作業程序對掃雷清排有明確規定:機械作業和人工搜排兩種方式,二者可選其一,但絕不允許交叉混用。這無疑是最權威的規定。然而,機械作業固然快捷,但漏排的情況卻時有發生,中國營在實施機械作業時就發生過一次觸雷的險情,而此前並沒有人提出異議。
權威不是“包打勝仗”的定律,當發現它的局限性時,就必須加以完善和改進!中國營勇敢地站了出來,他們拿著自己研究的新戰法找到聯合國掃雷行動中心官員,在一番激烈的思想交鋒和實戰檢驗後,對方終於接受了“人機結合”的新戰法。
中國營堅持每月組織一次戰法研討會,圍繞實踐中發現的新需求進行研討,力求一個新課題就有一種新戰法。黎以邊境線上曾發生幾起因銷毀地雷,彈片飛出國界線引發的爭端,聯黎司令部為此撓破了頭皮。
能不能有一種新辦法既銷毀了地雷又不用爆破?聯黎司令部和各國掃雷分隊望眼欲穿。中國營掃雷連連長羅有山反復試驗探索,“水壓介質爆破分解地雷法”很快新鮮出爐。這種新戰法利用TNT爆破衝擊波,作用於水介質産生強大壓力使地雷與引信自然分解,從而達到無須爆破就能解除地雷戰鬥性能的目的。這一全新戰法很快就在雷場上領到了“出生證”。
30國友軍都是中國營官兵親密戰友
黎巴嫩維和任務區,駐紮著來自31個國家的聯黎維和部隊。對於第一次走出國門的中國營官兵來説,這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政工組長黃文説:“剛到任務區,心裏難免不打鼓。與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軍人走到了一起,語言不通、觀念不同、文化各異、習慣有別……種種新挑戰橫在面前,如何與友軍打交道成了當務之急。”
中國營首先把如何與友軍交往作為全體官兵執行維和任務的“第一課”。年輕的中國軍人捧起書本,從辨認各國國旗、熟悉各國國歌學起,從學用各國禮儀、禮貌用語,了解各國信仰、尊重各國禁忌做起,力爭讀懂學會維和“必修書”。政工副營長梁釗説:“在這裡孤陋寡聞就會成為孤家寡人,不能溝通交流將會寸步難行。”
在維和任務區,中國營官兵抬頭就能看到“藍眼睛”,出門就能到達他國營地。如果按傳統的觀念肯定要採取封閉式管理。黃文組長説:“到底是封閉還是開放?的確有過幾次思想上的交鋒,但最終這個彎還是轉了過來。在履行新使命中自我封閉無異於‘穿著新鞋走老路’,不能再做‘畫地為牢’的傻事了。”
撤除思想觀念上的樊籬,中國營打開了一扇扇與友軍溝通的天窗,架起了一座座與友軍交往的橋梁。中國營官兵走了出去,友軍官兵也走了進來,友誼之花在硝煙瀰漫的雷場上綻放。聯黎司令部司令多次稱讚他們:這些年輕的中國士兵很有禮節,他們臉上總是挂滿微笑,他們是聯黎部隊最受歡迎的士兵,是維護世界的和平使者。
18個月裏,中國營官兵多次參加聯黎司令部組織的多國聯合軍演,先後與加納、意大利等友軍並肩完成了35674平方米土地的掃雷清排,和土耳其、比利時等近10國友軍攜手完成了100多項工程任務……創造了工作零差錯、人員零違紀的紀錄,在多國雲集的維和戰場向世人展示了中國軍人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良好形象。(何斌然 龍紹華 楊鵬飛)
責編:汪蛟龍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