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2日本報理論版《本週話題》欄目推出“為什麼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能搞資本主義”一組文章後,引起強烈反響。許多讀者就這一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一些問題。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近代中國救國強國的思潮非常多,為什麼最後是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救國強國的夢想?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否具有歷史必然性?如何看待歷史研究中的假設?沒有革命,中國是否會發展得更好?“十個結合”與中國特色是什麼關係?如何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等。近日,記者就讀者提出的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海鵬、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顏曉峰,請他們對這些問題作深入解答。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
問:在近代中國,救國強國的思潮非常多,為什麼最後是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救國強國的夢想?
張海鵬: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的確,在近代中國,各種救國思潮很多。教育救國、科學救國、實業救國、道德救國等等,在一部分知識分子和實業家那裏是十分篤信的;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等等,在知識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場;君主立憲、共和制度,也經過長期的辯論。國家主義、好人政府、聯省自治、鄉村建設等各種政治主張,有人提出,有人實踐,但很快就煙消雲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義是兩種:三民主義,社會主義。這兩種思潮的傳播和實施,都影響着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20世紀初的國際國內情勢下提出來的政治思想主張,是中國資産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這種主張或者綱領在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經過孫中山的重新闡述,反映了當時國共合作反對北洋軍閥的要求。基本上説,反映孫中山社會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思想。民生主義思想首先來自19世紀末歐洲社會主義運動的啟發,在一定意義上還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又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大同思想。孫中山在闡述他的三民主義理論時,內心中存在着對馬克思主義的好感。孫中山去世後,隨着中國國民黨的分裂,三民主義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後的“三民主義”違背了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學説,反對並屠殺共産黨,鎮壓工農運動。國民黨、蔣介石脫離人民大眾的利益,違背近代中國歷史前進的方向,終於在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大決戰中徹底敗北。三民主義不能救中國,就在這樣的大決戰中被證實了。能夠救中國的只能是經過大決戰檢驗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明確規定了中國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是經過歷史實踐檢驗過的。
問: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有歷史必然性嗎?
張海鵬: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馬克思主義的出現不是個別現象,不是偶然現象,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現象。馬克思主義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換句話説,它是資本主義成熟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工人運動成熟到一定階段的産物。
第二,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僅推動了歐洲的社會主義、共産主義運動,還隨着資本主義的世界化在世界範圍內傳播。
第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遲早都要發生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還在清朝的最後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觀點已經出現在中文刊物和著述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作為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大大刺激了中國知識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思考;加上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成果推動,中國人進一步思考從晚清到民國初年中國的歷史發展道路,更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這就是説,五四運動後或者説中國共産黨成立後,中國人考慮國家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已經成為歷史的趨勢。
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必然性。這個歷史必然性不是憑空産生的,它是建立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上的,是建立在由於帝國主義侵略造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力量弱小、資産階級政黨力量弱小的基礎上的。而無産階級政黨——中國共産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這個政黨的理論終於掌握了人民大眾,掌握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大方向。
顏曉峰:關於這個問題,毛澤東同志曾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作過精闢的闡述。1840年鴉片戰爭的失敗,充分暴露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腐朽沒落,也充分促進了民族先進分子救亡圖存的覺醒。中國封建文化不能成為中國走上現代化道路的思想武器,於是就轉向西方尋求強國崛起之道,形成了西方各種思潮紛紛涌入的局面。經過歷史檢驗,這樣那樣的學説和觀點都碰壁了、破産了,因為它們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落後的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來考察國家發展之道,應用於中國,就是只有人民起來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統治,建立社會主義所有制和人民民主國家政權,才能解決人民解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問題。可以説,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回答和解決近代中國主要矛盾的正確理論,毛澤東等創建中國共産黨的先進分子與馬克思主義的匯合是歷史的必然。
【1】【2】【3】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