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多點執業“浮出水面”。4月6日公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中提出,“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註冊醫師多點執業。”
中國新醫改課題組組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放開就意味著多種可能性。“一些專家那麼厲害,要是開個診所,可以受惠多少人?要是我家住在天通苑,要有好醫生就在天通苑開了診所,就不用跑那麼遠去協和了。”
這個讓患者和醫生都備受鼓舞的信息,此前在一些城市已現端倪。3月30日,北京市衛生局局長方來英介紹,北京市正在擬訂允許醫師多點執業的制度框架,並鼓勵所有有執業醫師資格的人員在社區開辦診所和個體行醫。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680人參加),73.5%的人對醫生院外行醫合法化表示支持,21.0%的人表示反對,5.5%的人表示不好説。
70.7%的人相信這有利於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
對於醫生院外行醫合法化的規定,調查中60.9%的人表示這意味著不用非得去大醫院排隊掛號,就醫便利了;51.5%的人認為這會使所有人都能更平等享受一流醫療服務。
北京市某三甲醫院醫療管理人員劉飛(化名)這兩天也發現,一些醫學論壇熱鬧了起來,醫生們開始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參與討論。“他們也真正上心了,因為事涉切身利益。有人都開始想象:以後會去什麼地方執業呢?大醫院、二級醫院、一級醫院、私立醫院、社區醫院……想象空間太大了。只要有本事,就會有人請,這是一種全新的感受。”
雖然公開“會診”、私下“走穴”早已屢見不鮮,普通醫生要外出行醫其實並不容易。劉飛所在醫院的醫生有幾百名,每年能出去的也只有幾個。基本都是主治醫師以上、經驗非常豐富的醫生,換句話説就是“學科&&人”,一般醫生則很少有機會。“人家邀請的都是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都很少。放開多點執業,對於中青年醫生將是更大的機會。”
調查中64.9%的人認為該政策將大大拓寬醫生的行醫空間,延長醫生的職業生涯;55.9%的人表示這會使醫生待遇改善,穩定醫療隊伍,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學醫。
在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支修益看來,多點執業有望合法化至少是一個信號,給醫護人員鬆綁,特別是對學科&&人。
“説到‘走穴’不少醫生還不好意思,其實這種‘走穴’挺可憐的,多麼複雜的手術,也就是三五千元的會診費。”支修益認為,院外行醫的出發點不是為了掙錢,主要還是解決醫院資源不平衡的問題。大城市的醫生定期到一些縣醫院任職,可以提高一個地區的醫療水準。對於當地居民更是好事,到宣武醫院做手術要花4萬元,而在縣醫院做手術只要1萬元。
調查中,70.7%的人相信這有利於解決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65.4%的人表示醫生去外院、外地行醫可以將北京先進的醫療技術帶過去;61.0%的人認為這將最大限度解放醫療生産力。
56.4%的人擔心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責任不好確認
如果醫生院外行醫合法化了,醫生是否還有充足的精力保證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執業水平?一旦出現醫療事故怎麼辦?醫生流動性加大,醫院如何管理?如何對醫生收入進行徵收監管?調查中人們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
本次調查中,受訪者最大的擔憂是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責任不好確認(56.4%),接下來還有:醫生可以自由流動,對醫院管理會是一個挑戰(52.0%);如果醫生醫德低下,脫離原來監督環境後可能會造成患者更大負擔(45.8%);醫生不能專心於醫院的本職工作,影響業務水平(43.5%)。
支修益説,政策出來還應有細則。比如執業的“點”不能太多,最多只能有兩三個點,太多了哪都做不好。“我就認識一個大夫在4家醫院任職,手術前不來查房,手術後也不管,拿了會診費就上,一看就是奔著錢去的。病人也不找你,醫院也不高興,最後有3家醫院都把他除名了。”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周子君教授也表示必須做好配套政策的落實。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多點執業不等於完全放開,一旦登記了執業行醫地點,就具有和本院一樣的執業義務;其次,管理部門一定要做好審核工作,設置醫生單獨執業的技術準入標準;此外,雙方應簽訂協議,明確規定多點執業醫生在本院的義務、出診時間等;再就是政府應加強對醫生的評估與監管,委託專業機構對醫生執業水平進行評估。
院外行醫一旦出現醫療事故,責任由誰負?從事20多年衛生法研究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卓小勤告訴記者,從法律上講當然應該由做手術的醫院承擔,因為醫生自己是職務行為。但以前也遇到有病人點名要請某個專家,自己請過來之後出了問題,這就由醫生承擔相應責任。
要做好醫生院外行醫,需要多項政策保駕護航,調查中網友給出的建議依次為:應對醫生進行更為嚴格的行醫資格認證,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對醫生資質進行考核(65.1%);應鼓勵醫生到缺醫少藥的農村和偏遠地區去行醫(64.0%);醫院應制定相關管理規定,以保證醫生的日常工作和自由執業協調化(53.3%);醫生首先應全職效力於本院,在完成本職工作後才能外出行醫(53.1%);醫生個人也應加強自律,千萬不可做“一錘子買賣”(51.5%)。
57.1%的人認為今後的醫生會更加注重自己的口碑和技術
“我們總拿國外的醫生來説事,説他們很自由,其實是一種誤解。”卓小勤説,他們也有醫院的僱員。個體開業醫生是很自由,醫院僱員還是不可能到處跑。不過,“在國外個體開業的都是名醫,而中國除了中醫,名醫都是在大醫院裏待著。”
對此劉飛卻很無奈,“我們的醫生一個月工資也就三四千元,每年幾個公交車費還要算計。拿什麼來開診所?真正開診所的都是有錢人,醫生是給他們打工的。”
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建始介紹,現在醫藥收費有“三高三低”。“三高”即藥費高、手術耗材費高、檢驗費高;“三低”即醫生工資低、護士工資低、手術費低。最便宜的偏偏就是最值錢、最稀缺的資源,現在最需要的就是解放醫生。
調查中66.5%的人認為,放開多點執業將意味著,今後醫生可以靠專業本事和醫德發財致富,而不是靠紅包、藥費和潛規則。
還有57.1%的人認為這會讓百姓成為醫生專業水準的真正評審官,使今後的醫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口碑和技術。
公眾如何選擇醫生?54.8%的人是聽身邊人評價,53.7%的人會去醫院了解,36.3%的人直接找有專家、教授、主任頭銜的有經驗的醫生,還有21.0%會上相關醫療網站去看患者評價,19.3%的人會上網查看以前的治療案例。
黃建始認為必須告訴老百姓怎樣辨別醫生。“平時如果剛摸過上一個病人,手都不洗就又來摸你了,一定不是個好醫生;如果有便宜的藥卻給你開貴藥,也一定不是個好醫生。”他建議組織專家制定出評價標準,在老百姓中普及,成為老百姓的生活常識。醫生最終的發展是自由職業者,所以監管、準入、懲罰都要跟上,並且一定要教給老百姓正確就醫的知識和技能。
網上建立評價系統也是個辦法。阿亮醫生網站市場部陳經理説,現在公眾選擇醫生尤其注重醫術水平,評價機制的建立顯得尤為迫切。“我們採用的是患者打分、客服團隊回訪患者、醫生和患者交流對話三種模塊組成的評價機制。”
公眾是否支持將院外行醫合法化的做法推廣到全國?調查中,69.8%的人表示支持,22.2%表示反對,8.0%表示不好説。(本報記者 黃衝 實習生 李穎)
責編:許桂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