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科院紀檢組長談論文剽竊:不要用院士"裝點門面"

 

CCTV.com  2009年04月08日 10:1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作為科技國家隊的科學院應該以誠實守信和嚴謹治學的精神走在社會道德建設的前列,絕不能出‘中國版的黃禹錫’”

  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孫英蘭

  前不久,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捲入浙江大學藥學院原副教授賀海波等人論文剽竊事件,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也成為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之一。

  中國工程院3月6日就此事件向媒體通報有關情況時稱,經調查,論文剽竊一事情況屬實,李連達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擅自署上去的,他對這一剽竊事件負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監管督查不嚴的責任。

  中央紀委駐中國科學院(下稱中科院)紀檢組組長、中科院黨組成員王庭大研究員日前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認為,這起事件雖屬個別現象,但對我國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聲譽造成了很壞影響,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更應以此為戒,警鐘長鳴”。

  他同時表示:“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技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在黨風廉政建設、科研道德建設方面,總體上是好的。”

  對科研不端行為的界定

  資料顯示,從世界範圍來看,被廣泛認同的對科研不端行為的定義有三個基本要點:一是在科研過程中發生的,包括申請、計劃、實施、評價研究或報告研究成果等階段;二是發生了偽造、篡改或剽竊的行為;三是行為人主觀故意。在此基礎上,各國、各研究機構和團體、大學根據自己的職責範圍、機構性質、學科領域等進行了適當擴展,總體上是更加細化、更加具體,便於把握和判斷。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有關部門和團體關於科研不端行為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科技部2006年頒布的《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對科研不端行為的定義是:違反科學共同體公認的科研行為準則的行為。並給出了六個方面的具體描述,除國際公認的篡改、偽造、剽竊行為外,增加了兩項具體描述,突出強調人的隱私權保護和實驗動物保護。

  中國科協對科研不端行為的定義是:在科學研究和學術活動中的各種造假、抄襲、剽竊和其他違背科學共同體慣例的行為,並列出了七方面比較具體的描述,除公認的篡改、偽造、剽竊行為外,還將以下六種行為列入科學不端行為:一稿多投;採用不正當手段干擾和妨礙他人研究活動;參與或與他人合謀隱匿學術劣跡;參加與自己專業無關的評審及審稿工作;在各類評審、評估、評獎時,由於利益衝突,違背客觀、準確、公正原則,或收取被評審對象的饋贈;以學術團體、專家的名義參與商業廣告宣傳。

  中國科學院對科研不端行為的定義是:研究和學術領域內的各種編造、作假、剽竊和其他違背科學共同體公認道德的行為;濫用和騙取科研資源等科研活動過程中違背社會道德的行為。並提出具體認定標準,除公認的篡改、偽造、剽竊行為外,還將以下3條列入認定標準:即故意干擾和妨礙他人的研究活動,包括故意損壞、強佔或扣壓他人研究活動中必需的儀器設備、文獻資料、數據、軟體或其他與科研有關的物品;在科研活動過程中違背社會道德,包括騙取經費、裝備和其他支持條件等科研資源;濫用科研資源,用科研資源謀取不正當利益,嚴重浪費科研資源。對於在研究計劃和實施過程中非有意的錯誤和不足,對評價方法或結果的解釋判斷錯誤,因研究水平和能力原因造成的錯誤和失誤,與科研活動無關的錯誤等行為,不能認定為科研不端行為。

  分析科研不端行為屢屢發生的原因,王庭大認為:“除了社會大環境的原因,我們在政策制定、制度管理、評價體系方面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在對學者、科研工作者的教育監督方面還需加大力度,在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方面有待加強。更主要的是,科研人員要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嚴格自律。”

  不贊成院士過多地兼職

  王庭大強調説,學術道德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倫理規範,是科學工作者提高學術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證,也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學術繁榮發展不容忽視的重要基礎。“科研工作是一個專業性非常強、道德要求非常高的職業。科研人員要培養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堅韌不拔、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王庭大借用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中科院不久前召開的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對科研人員提出五點要求,他説,“科研人員應具有求實精神,要實事求是,堅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和堅定不移地堅持真理;科研人員應具有創新精神,要積極探索,努力開拓,堅持創新思維;科研人員應具有協作精神,要謙虛寬容、團結協作,共同開創事業;科研人員應具有犧牲精神,甘於寂寞、勇於奉獻,敢於克服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科研人員應具有自律精神,要遵守職業道德,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絕不能剽竊、篡改、弄虛作假等。”

  在王庭大看來,為了名、利的自私心理,是科研不端行為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分析説,一方面,從管理層面上看,我們現行的考核制度、評價體系還很不完善,亟須改進。比如有的博士生,為了能夠畢業,到處托關係發表論文,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助長了學術不正之風;另一方面,還要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的學術氛圍。他強調,科學研究有其自身的規律,這個過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要營造一個允許探索、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使廣大的科研人員能夠輕裝上陣。從研究人員自身講,從事科學研究,要有坐冷板凳的思想準備,不能急功近利,要甘於寂寞,少一些名利思想,多一些奉獻精神。

  對社會上一直以來關於院士的種種議論,王庭大認為社會和院士本人都應有一顆平常心。

  “實事求是地講,院士的研究也是有領域的,院士只是某一領域的權威、專家,並不是對所有的領域都了解。”王庭大強調,社會各界對院士也要有正確的態度,不應炒作院士甚至用院士來“裝點門面”。他不贊成院士過多地兼職,“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力所不及的事情不要幹”。

  王庭大告訴本刊記者,“作為科技國家隊的科學院應該以誠實守信和嚴謹治學的精神走在社會道德建設的前列,絕不能出‘中國版的黃禹錫’。”

  “中科院黨組歷來重視引導廣大科技人員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端正科學理念,恪守科學倫理和道德準則,注重在全院營造和諧的學術生態環境。曾最早出臺了若干加強院士科研道德和行為規範的相關規章制度,近幾年來,發佈出臺了《科學理念的宣言》《加強科研行為規範建設的意見》,組織編寫了《科研活動道德規範讀本(試用本)》,積極引導廣大科研人員在科學探索的過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約束,大力倡導‘十年磨一劍’的治學精神。”王庭大介紹道。

  “近兩年,中科院通過加強對8個反腐倡廉重點領域的監督和預防,做到關口前移,對於防止問題發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據了解,這8個重點領域包括科研課題經費的管理、基本建設項目及工程管理、科研成果和知識産權轉移轉化、企業轉制並購與上市、大中型科研儀器和設備採購、新建研究機構的監督管理、院所投資企業經營管理和嚴重學術不端行為等。

  孩子們為什麼不想當科學家

  “從某種意義上説,對科技的重視程度、對科技人才的重視程度,決定著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興衰。但我在兩會前做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令人擔憂。”王庭大對本刊記者説。

  作為全國政協科協界別的政協委員,王庭大更為關心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科技創新等問題。今年兩會召開前,王庭大在北京選取了2所中學和2所小學,採取問卷調查的形式,對1180名中小學生“未來做何職業”進行了解。

  “此前在網上看到有個高三學生職業理想調查(報考文科生4207人,報考理科生3630人),熱門職業依次是公務員、律師、醫生、記者等,前幾位唯獨沒有科學家。我有些懷疑,所以決定自己親自做。但結果是,在我問卷設計的9個職業中,科學家選項也沒有進入前5名。”王庭大對此十分憂慮。

  王庭大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科技、關注科技人才培養。他建議:加強宣傳教育,在對中小學生傳播文化知識的同時倡導和鼓勵他們樹立遠大理想,熱愛科學;加大科普教育的工作力度,激發鼓勵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應設立國家科學公園,在宣傳科學知識的同時,宣傳中外科學家的事跡;新聞媒體要加大對科技界優秀人物的報道,像當年宣傳陳景潤那樣宣傳科學家的事跡。

  據介紹,美國電視臺的科技節目佔節目總量的20%,日本電視臺佔15%,中國電視臺只佔約6%。“中國電視臺應該加大科技宣傳的比重,央視每天的新聞聯播也應有這方面的內容。”王庭大説,“要適當提高科學家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讓科學家成為社會上最受敬仰的人,讓從事複雜研究工作的人,有個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科學家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爭取經費上。”

  王庭大認為,科研人員也要擔負起社會責任,要“率風氣之先,垂道德之范,&&踐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成為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科學家”,為青少年作表率,為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更多更大的創新貢獻。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