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一名工人在武廣鐵路一處橋墩上施工。不久前,這裡正是“釘子戶”的房屋所在。
由於對補償方案不滿,在將近4個月時間內,梁培和另外13戶社員拒絕在協議書上簽字,武廣鐵路施工因此被迫中斷——
118天:一條鐵路與14個“釘子戶”的利益之爭
創造公平博弈的法制環境(記者手記)
“釘子”不是“拔”出來的。要創造一個公平博弈的法制環境,讓拆遷利益攸關方在其中具有公平的主張,得到公平的保護
經過多個回合的協商,終使武廣鐵路荔灣段14個“釘子戶”自願在拆遷協議上簽了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依靠談判和對話解決利益之爭的和諧樣本,而不是一起推土機與暴力造就的強拆悲劇。無論梁培們如何表達他們的無奈,最終的結果都至少在法律上達成了共識與和解。
“釘子”是“拔”出來的嗎?要拔很簡單,動用國家專門工具很快就可解決問題。在武廣鐵路荔灣段施工中斷的118天裏,我們既看到了一群私權意識萌醒,敢於向“國家重點工程”叫板的“釘子”,也看到了一個善於利用智慧和對話,在法制框架內化“釘子”于無形的地方政府。我們更希望見到其他地方在解決類似的拆遷矛盾中,效倣“荔灣模式”。
我們不願看到“釘子”,我們關注的是,在出現“釘子”的時候如何消除“釘子”。採訪中,趙志鵬曾向記者介紹那個“每平方米最高4200元補償”的來歷。在2007年之前,荔灣區執行的宅基地補償標準是每平方米2400元,這個標準延續了將近8年。2007年,在當地河涌整治過程中,這個標準遇到了極大阻力,“無論如何也拆不下去了”,於是區政府研究決定,將標準上調30%,改為3120元。後來,又因為當年房價上漲過快,部分拆遷戶意見強烈,故而決定再次增加相應的補貼和獎勵,將標準上調為4200元。該標準在武廣鐵路全線是最高的,是完全考慮當地實際情況的。此外,荔灣區政府還幫助一些村民解決了子女上學和家屬就業的困難,給予了應有的人文關懷。
正是在不斷的談判和相互讓步之中,正是在各方利益的自由表達與充分訴求之中,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找到了“合理的平衡點”。其實,在補償安置協議面前,拆遷方和被拆遷方都是平等的民事主體,拆遷方不是“黃世仁”,被拆遷方也不是“楊白勞”。任何一方如果過分強調自己的權利和利益,都不可能找到“合理的平衡點”。雙方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充分表達,互相讓步,互相合作,才能平衡,實現和諧。
作為拆遷方,尤其是政府主導的拆遷方,由於掌握了充分的信息,處於優勢地位,不能與民爭利,不能擺出“我就是這個標準,我是政府我怕誰”的淩人架勢,漠視個人合法權益,漠視被拆遷人利益。畢竟,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是我們時代發展的主題。
而作為被拆遷方,應當從實際出發,合理主張權利,合法維護權利,不能獅子大張口,漫天要價、敲詐勒索既不可能為拆遷方接受,也不可能得到法律支持。如果採取暴力手段阻止施工單位施工,更為法律所不容。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社會拆遷的博弈多是一種不平等的博弈,被拆遷方一直處於弱勢地位。被拆遷方的合法權益在很多地方仍然得不到有效保護。這需要社會共同努力,不僅要搭建一個拆遷方和被拆遷方平等對話的平臺,更要創造一個公平博弈的法制環境,讓拆遷利益攸關方在其中具有公平的主張,得到公平的保護。從這個意義上説,武廣鐵路“釘子戶”問題的解決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其實,我們並不是釘子戶。”
2月12日,坐在記者面前,廣州市荔灣區增滘經濟聯社社員梁培(化名)用這句開場白否認自己和那個字眼之間的聯絡。
一個月之前的1月13日,梁培與同社另外13戶社員,在一份拆遷協議上最終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數小時之後,他們居住了10多年的房屋,在鉤機與挖掘機的轟鳴聲中被夷為平地。再過一年,一條縱貫華南三省,全長900多公里的客運大動脈——武廣客運專線即將在這裡通過。
早在2008年9月17日,社裏另外61戶拆遷戶便已簽訂了拆遷協議。但由於對補償方案不滿,自那時起將近4個月時間內,梁培和另外13戶社員拒絕在協議書上簽字,被外界稱為“武廣鐵路14個釘子戶”。武廣鐵路施工因此被迫中斷。
“我只是想為自己多爭取一點利益”,梁培為自己辯護説,“其實,我們都支持國家重點工程建設。”
不僅僅是梁培。從頭至尾,“釘子戶”們都將“支持國家”挂在嘴邊。沒有人在口頭上否認武廣鐵路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利益問題上,社員們寸步必爭。
這一爭,就是118天。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