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修水利 改善民生
新華網北京3月15日電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改善民生的支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利工作,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水利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設步伐,累計完成投資9545億元,是改革開放前的17倍,其中中央投資4238億元,是改革開放前的16倍。我國以佔全球約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保障了佔全球21%人口的溫飽和經濟發展,並加快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
農田水利: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田水利事業快速發展,特別是1998年以來,直接用於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近3000億元,一大批農田水利設施相繼建成併發揮重要作用。
灌溉農業穩步發展。全國農田灌溉面積達到8.67億畝,比改革開放前凈增1.4億畝,平均每年遞增2%,不到全國耕地面積一半的灌溉農田生産了全國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經濟作物。萬畝以上灌區達到5800多處,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3億畝,分別比改革開放初期增長了10.5%和41.9%。自1996年以來,投入資金34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87億元),對393處大型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年新增糧食生産能力92億公斤,增加節水能力105億立方米,項目區農民收入比非項目區增加20%以上。對中部四省139處大型排澇泵站進行更新改造。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到2020年將基本完成434處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骨幹工程與田間工程基本完成後,可形成節水能力227億立方米,新增糧食生産能力236億公斤。
節水灌溉大面積推廣。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把推廣節水灌溉作為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1996年,水利部、國家發改委啟動了大規模節水灌溉示範項目建設,帶動了面上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目前,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3.3億畝,佔全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的38%,其中低壓管灌0.88億畝,噴灌0.45億畝,微灌0.21億畝,渠道防滲等1.76億畝,灌溉水利用率由“八五”末的不足40%提高到目前的47%左右。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深入開展。近年來,適應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兩工”的形勢和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需要,中央財政設立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財政部和水利部共同啟動了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民辦公助”項目建設,調動農民群眾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的積極性。項目實施4年來,共安排以小型水源工程、小型灌排工程為重點的項目區6000個,總投資14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49億元、地方財政33億元、農民投資投勞63億元,新增糧食綜合生産能力30億公斤,新增節水能力40億立方米。各地也通過定額補助、以獎代補、獎補結合等形式,因地制宜地建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等抗旱水源工程,開展中低産田改造,實施河道疏浚、村塘整治和小型水利工程清淤防滲、整修配套,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呈現恢復性增長。
飲水安全:惠及億萬農民的民生工程
吃水問題自古以來就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進行了不懈努力。新中國成立之初到“十五”期間,主要以解決飲水困難為主,結合農田建設,採取以工代賑和專項補助、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等措施支持農村飲水工程建設。進入新世紀,國家加大投入力度,“十五”期間共投入資金223億元,解決了6700萬人的飲水問題,基本結束了我國農村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2006年開始,農村飲水工作進入了以保障飲水安全為中心的新的歷史階段,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面實施,2006-2008年三年安排中央投資238億元,地方自籌配套資金226億元,累計解決1.09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讓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實惠,被廣大農民群眾譽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受益區農民群眾身體健康水平明顯提高,血吸蟲病重疫區的疾病傳播得到有效遏制。大量勞動力從找水、拉水、背水中解放出來,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顯著改善了農村環境衛生條件,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過優先安排解決“老少邊窮”地區飲水問題,促進了社會和諧和穩定。2009年,我國將解決6000萬人安全飲水問題,提前6年實現聯合國千年宣言確定的飲水不安全人口比例降低一半的目標。同時,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2013年年底前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屆時,城鄉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潔飲用水的宏偉目標將基本實現。
除險加固:消除病險水庫的安全隱患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累計興建了8.5萬座水庫,發揮了巨大的防洪、灌溉、供水等綜合效益。這些水庫絕大多數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限于當時的技術、施工和經濟條件,有相當一部分建設質量存在先天缺陷,經年累月積病成險,不僅效益難以充分發揮,而且成為重大安全隱患。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全國陸續開展了三批病險水庫加固整治。1998年大水災以後,特別是2000年以來,中央將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加速推進。截至目前,全國共安排中央補助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5695座,投入中央資金438.1億元,平均每年安排中央補助項目570座,安排中央投資44億元。
經過近年來大規模整治,我國水庫安全狀況得到較大程度改善,大中型水庫的病險率明顯下降。據統計,已完成除險加固的水庫,恢復防洪庫容34億立方米,提高了460多座大中城市、縣城,以及大量廠礦、交通等設施的防洪標準;恢復和新增興利庫容60億立方米,增加年供水能力43億立方米,3054萬人從中受益;新增灌溉面積1081萬畝,1.8億畝農田的灌溉得到了更有效的保障。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在201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6240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屆時,下游1.6億畝耕地、1.4億人安全將得到有力保護,可恢復和新增灌溉面積1.27億畝。
江河治理:築牢人民群眾生命財産的安全屏障
我國洪澇災害頻繁。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就開始著手對大江大河進行系統治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8年大洪水以後,中央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發行國債,大幅度增加江河治理投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長江中下游幹堤修完修好,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建設全面展開,治淮19項骨幹工程基本建成,三峽、小浪底、臨淮崗等樞紐工程全面發揮效益。目前,我國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備了防禦近100年以來發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具備防禦一般洪水的能力,重點海堤設防標準提高到50年一遇。
江河治理髮揮了巨大的效益。1999年長江流域再次發生大洪水,堤防工程配合水庫攔洪,減少直接經濟損失約300億元,約相當於1998年洪水後長江防洪工程建設投資的3倍。1999年太湖流域發生超百年一遇洪水,治太工程減災效益達90多億元,相當於治太工程總投資的2倍以上。2007年淮河洪水,雖然洪水量級大於1991年,但沿淮三省堤防較大險情減少97%,淹沒耕地減少57%,轉移人數減少99%,倒塌房屋減少94%,無一人死亡(1991年洪澇災害造成572人死亡)。
水土保持:建設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
水土流失是我國頭號環境問題。從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就開始大規模實施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近年來,在繼續實施長江、黃河上中游等重點防治工程的基礎上,又新啟動實施了黃土高原淤地壩建設、東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晉陜蒙砒砂岩區沙棘生態工程、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等一批重點生態建設工程。經測算,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的區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都達到70%以上,減沙率達到40%以上。長江上遊嘉陵江流域土壤侵蝕量減少了1/3,黃河流域每年減少入黃河泥沙3億噸左右,工程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已累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2萬平方公里,修建以梯田為主的基本農田1.4億畝,近1.5億人從中直接受益,2000多萬山丘區群眾的生計問題得以根本解決;全國有6個省、1200個縣實施了全面封禁,累計封育保護面積70萬平方公里,其中39萬平方公里的生態得到修復,走上了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軌道。
為了改善能源結構和生態環境,科學有序發展水電。截至2008年底,全國水電裝機達到1.75億千瓦,其中農村水電裝機5100萬千瓦,分別是1978年的10倍。完成了三批共653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和409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實施了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試點建設和擴大試點建設,解決了3億多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顯著改善了農民生産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保護了生態環境。
責編:高松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