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已卸任外長一年有餘的李肇星再次出現在鏡頭前。他在發佈會上三舉憲法的舉動,成為多家媒體的頭條。昨天,記者在會場好不容易“堵”到了李肇星,和他聊聊他的新崗位、他的生活、他的家庭。
>>關於新角色 言必提《憲法》
“我是發言人,不是新聞發言人,沒有新聞兩個字,請注意。”李肇星認真地盯著記者説,“發言人不光透露消息或新聞,他也談一些看點或者觀點,所以文字上要特別準確,我們外交部一貫都叫發言人。現在記者招待會也不招待了,就叫記者會了,你又不招待吃喝,叫什麼招待會,這樣更準確。”
較真的李肇星,對自己的“新角色”,非常上心。
“為了準備這個發佈會,我把《憲法》讀了十幾遍。一些特別重要的段落,估計記者們會比較關心的問題,看得更多一點。”李肇星説,因為他到人大才不到一年,就幹了發言人,覺得力不從心。
“但我想,人大最重要的工作依據就是《憲法》。我如果遇到什麼問題,自己沒想到的,終究可以從《憲法》裏得到完滿的答案。結果真是這樣。我想不到的,在《憲法》裏都能找到,至少是原則的答案。”
《憲法》熟讀了10多遍,果然見效,李肇星現在言必提《憲法》。
即使在回答“作為一個人大代表,你關注哪些方面的問題”時,他也搬出《憲法》來作答。
“我現在特別關注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問題,因為剛剛從國外回來,發現這個問題是目前國外除了金融危機外,最關心的問題。有一些國家,要把氣候變化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多地推給發展中國家。後來我一看,呵,《憲法》上有明確規定,第九條、二十六條,説得非常清楚,我們從自己國家角度出發,保護環境,我們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一樣,在環境保護上有責任,但是是‘有區別的責任’。”
“環境保護是個歷史的問題啊,英國人200多年前就開始用煤了,我們那時候還沒有工業化啊,所以要把歷史的賬也算上。”
雖然已經離開了外交崗位,但李肇星依舊習慣用國際視野思考國內問題。到人大外事委員會工作以來,他也多是和外交打交道。
有工作人員上來要求拍照,李肇星會緊緊地抓住人家的肩膀,笑得滿臉都是皺紋,然後開玩笑:“我也就這點貢獻了。”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