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8日上午9時 ,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委員進行大會發言。
[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黨組書記 單霽翔]我發言的題目是《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産的真正主人》。
誰創造了文化遺産?誰是文化遺産的真正主人?誰是文化遺産保護的主要力量?這些是文化遺産保護的根本問題,長期以來眾説紛紜。最近兩項文化遺産保護工程的創新實踐,引發了人們的深刻思考。
一是四川理縣桃坪羌寨的災後搶救保護工程。在“5 12”汶川地震中,羌族文化遺産損毀嚴重。令人稱奇的是,位於地震中心地區的理縣桃坪羌寨,雖然有10%的建築完全垮塌,眾多建築成為危房,但是全村500多名村民和40多位游客無一傷亡。奇蹟的發生與羌族碉樓與村寨的建築特點有直接關係。
羌族建築以碉式居室為代表,大多建於高山或半山地帶,隨山就勢,往往幾戶人家相連,碉樓、碉房渾然一體。主要建築材料是就地取材的片石、黃泥和木料。地震發生時,片石之間的縫隙可通過傳導消解地震的破壞力。羌族工匠在沒有測量儀器、沒有建造圖紙的情況下,把幾十米高的碉樓修得筆直平整,成為世界建築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觀,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當地的地理環境特點、建材資源狀況和傳統建造技藝。
2008年7月15日,桃坪羌寨災後文物搶救保護工程開工,採用前所未有的由具有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的單位進行管理,組織當地羌族民眾為主的隊伍施工的方式。開工前,舉辦了兩期藏羌地區傳統工匠培訓班,講授羌族建築技藝及文物保護知識。經過培訓的50多名羌族工匠參加了桃坪羌寨的文物搶救保護工程。
二是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的搶救保護工程。坎兒井是新疆地區的先民根據本地自然條件和水文地質特點創造的地下水利設施,從漢代延續至今,已有2000年曆史,與長城、大運河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坎兒井利用地勢高差,通過人工掏挖,將地下水源引流至綠洲,用於居民飲用及農業灌溉。近年來,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和超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坎兒井數量銳減。吐魯番地區原有坎兒井1270多條,現在常年有水的只有331條。如不及時搶救保護,再過幾十年,坎兒井就可能全部消亡。
為此,2006年國家決定劃撥6000萬元資金,搶救加固100條坎兒井。設計部門編制了兩套修繕方案,一是採取套用水泥涵管支撐坎兒井壁的加固方法;二是擬採用錨桿、噴PS等加固井壁的方法。經過分析,前者對文物本體原狀改變過多,影響文化遺産的真實性,而後者成本過高,每修繕一條坎兒井需要450萬元左右。
如何既有效保障坎兒井的輸水功能,又妥善保護文化遺産的真實性?我們帶着問題走訪村莊,向正在點着篝火修繕坎兒井的當地群眾求計。我們了解到,當地民眾用千百年來傳承的技藝,每年都自籌資金維修坎兒井,每條只需2萬元。由此,決定採取傳統技藝和現代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在結構薄弱、險情嚴重的部位,採用現代方法進行搶救性保護,其他部分均沿用民間傳統工藝,組織當地民眾參加修繕工程。
這兩項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引發了人們深深的思考。羌族的碉樓村寨和坎兒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由經過培訓、掌握了傳統技藝的民眾參與文化遺産保護工程,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多重效果:
第一,當地民眾用自己的雙手修復家園,必然增強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心,能確保工程質量。第二,“以工代賑”,增加收入,能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組織培訓當地民眾參與文物保護工程,既對文化遺産的真實性實現最小干預,又有利於文化遺産的世代傳承,既保護了物質文化遺産,又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産。
文化遺産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與當地人民群眾現實生活之間有着日益密切的聯絡,要充分尊重這種聯絡,將其提升和轉化為文化遺産保護與傳承的動力,使文化遺産保護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責編:高松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