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銀川2月17日電(記者馬俊)去冬今春以來,寧夏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旱情已顯,加之黃河供水量逐年減少,乾旱形勢不容樂觀。為了抗旱保增産,寧夏農牧廳提出調整種植結構,推進耕作制度改革、發展特色種植的應對措施。
優化結構佈局,著力打造優勢糧食産業帶,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200萬畝以上。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基礎上,寧夏大力推廣優質品種和高産、節本增效技術,增單産、提質量。重點發展北部引黃灌區為主的500萬畝“優質、高産、高效、可持續”的優質糧食産業帶,重點提昇平羅縣、青銅峽市等7個産糧大縣(市)糧食生産能力。
強化集成配套,積極推進耕作制度改革。大力推廣麥套玉米噸糧栽培、水稻旱育稀植和輕簡栽培、單種玉米高産栽培、覆膜保墑集雨補灌、馬鈴薯種薯脫毒化種植、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高産高效綜合技術及全程機械化技術,努力提高技術到位率,力促糧食産業科技應用水平的全面提升。灌區積極推進冬麥北移,逐步壓減套種面積,擴大單種玉米麵積;山區逐步壓減小麥麵積,擴大玉米、馬鈴薯、油葵等特色高效作物。
加快發展特色産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以設施農業、壓砂(覆膜)西甜瓜、露地蔬菜等為重點,發展瓜菜230萬畝。按照寧夏“三個一百萬畝”規劃,新增設施農業23萬畝,累計面積達到80萬畝以上。加強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在全區先行建設20個設施示範基地,每個園區主推3-5個品種、5-6項技術,成為帶動當地設施生産的示範窗口。以中部乾旱帶為重點發展壓砂和地膜西甜瓜生産基地,引進、示範、推廣抗旱豐産的品種,推廣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産,種植西甜瓜120萬畝。在引黃灌區沿黃河帶大力發展露地蔬菜,推廣糧菜套種、地膜蔬菜、春提前、秋延後等栽培模式,建設脫水菜加工、外向型蔬菜、冷涼蔬菜等露地蔬菜生産基地,加快農作物制種産業等特色産業“板塊”發展。
責編:孫潔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