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稱城市惡性膨脹是農業受旱主因(圖)

 

CCTV.com  2009年02月17日 11:2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網   
專題:2009年抗旱專題

由於城市功利擴張的需要,原先被用來灌溉農業的水資源被城市優先佔有。

  北方大旱嗎?某種意義上説,是北方農村大旱。

  由於城市功利擴張的需要,原先被用來灌溉農業的水資源被城市優先佔有,農業雖被寄予關係到經濟全局和糧食安全的重任,但至少在水資源這方面,它遠沒有獲得像城市和工業那樣的話語權。

  乾旱的真相

  旱情不在城區,在農村

  “關中糧倉”陜西渭南市旱情緊急。2月3日,國家防總工作組抵達這裡指導抗旱,2月4日,渭南啟動二級抗旱應急響應。要不是幾天后的一場人工降雨,渭南差點就啟動了一級抗旱應急響應。

  可是,對渭南城區市民來説,旱情並不在他們的生活裏。入夜,美食一條街上,店家紛紛支出烤架和桌椅。按照二級抗旱應急響應,似乎應限制高耗水服務業,但在這條路的盡頭,兩家巨大的洗車行仍舊營業;城市大型地産項目信達廣場前,噴泉水景如常流動……

  “目前城市毫無影響,我們沒有限制任何行業用水。”渭南市自來水公司供水保障中心主任侯民喜説。

  旱情不在城區,在農村。城郊的麥田裏,土壤幾乎成為粉塵,麥苗枯黃,有的因乾旱還斷了根。據統計,整個渭南市的作物受旱面積已增加到380萬畝,重旱30萬畝,是近10年來同期受旱面積最大的一年。

  渭南市政府已緊急動員,要求澆地抗旱保豐收。但實際上,這場具有政治高度的糧食保衛戰,戰果並不理想,因為水大多被優先流向了城裏,除了成本高昂的機井水,許多農村無水可用。臨渭區東南城郊畢家村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説:“澆地?水給了城裏自來水南水廠,怎麼澆?”

  城市的通弊?

  “犧牲”農村,水庫搞“農轉非”

  陳家祥不做“渠長”好多年了,因為他管理的沋東渠已完全乾涸。這條渠處在城區東郊,以前,農民靠此澆灌,每畝地成本僅有十七八元,但現在,他們只能把機井打到地下100多米深,澆地一小時費電18度,很多人乾脆放棄了抗旱。在城區西郊,沋西渠的水渠已被很多人遺忘,它現在要麼被城市下水道佔用,要麼淪為城市排污渠。

  這兩條曾經是渭南城區周邊農村最重要的水道,都來自城區東南部的沋河水庫。

  “水庫不供農業灌溉已經多年了,”水庫管理站站長徐永樂説,雖然水庫仍與下游鄉村有供水量30萬方的約定,但隨著近年來旱情加重,庫底淤塞,無法兼顧工業、城市與農業。

  “調配水資源還是要先保證城鎮生活用水,”渭南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抗旱辦副主任馬高祥説,“先城市,保重點工業,然後才是農村。城市缺水,影響太大了。”啟動抗旱二級預警後,在渭南所轄的韓城市,中型水庫薛峰水庫已被叫停對農業的灌溉,以保證中心城市的供水。

  沋河水庫和薛峰水庫的功能轉向,在全球最缺水的13個國家之一的中國,並不罕見。在陜西延安、寶雞、漢中、榆林、商洛等地,一批農業灌溉水庫早已經轉向城市供水。在北京,不僅把農業灌溉水庫官廳、密雲水庫轉為城市供水,更多次分別從山西大同的冊田水庫、北京延慶的白河堡水庫、河北的友誼水庫、壺流河水庫、響水堡水庫、雲州水庫等緊急調水。

  為此,北京水資源專家王建指出,城市的惡性膨脹,是導致生態惡化、農業受旱的主要原因。

  無奈的選擇

  水給了工業,“幸好”有污水灌溉

  即便在起霧的陰天,沋西渠的氣味仍然刺鼻,渠水也是怪異的深綠色。

  周邊村民猜測,其中有附近一家制藥公司的排污;村裏的吃水井僅離污水渠兩米遠,媒體報道説,近年來村子相繼有9名年輕人患怪病、癌症去世,大家都懷疑與此有關。不過,在屢次投訴無效後,村裏人還是把渠水往北引到地裏,“現在趁著旱情要澆地,就灌個百十畝!”

  據悉,渭南市共有水利工程81處,設計灌溉面積149.7萬畝,而實際灌溉面積不足50萬畝。由於資金困難,許多設施無力更新改造,工程效益難以發揮。在這種情況下,工業污水成了農業的救命水。“化肥廠不主張我們用,他們擔心燒壞莊稼要擔責任。”污水溝“下游”種蓮藕的菜農每次都要用試紙測渠水的酸鹼度。不過仍有風險,有兩次,白楊村村民武維揚嫌沒澆透,澆第二遍的時候,麥苗就燒死了,畝産不到三百斤。村民們發現,污水灌溉的麥子顆粒不飽滿,畝産量也比村子南邊機井澆灌的低兩百斤。

  和大家一樣,武維揚家通常把井水澆灌的麥子留下來自家吃,而污水灌溉的則賣出去,賣給城裏人吃。

  戲劇性對比

  鄉村缺水,城區造湖

  前天下午1點,渭南市區三馬路上農民自發的糧食市場,是城裏少有的能聽到乾旱消息的地方。金融危機,本地的玉米運不出去,從去年秋天起,就降價到五毛多;現在,旱災已帶來糧食收購價上漲……人們議論著。

  “陜西省糧食産量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達到新的歷史水平後,支撐了全省經濟20餘年的快速增長,但在這之後,始終處於徘徊狀態,一個重要原因,是工業和城市快速發展擠佔了農業用水。”陜西省水利廳水資源處處長丁東華指出,“全省現狀缺水21億立方米,主要缺在農業。”

  然而,本月底,一個新的水景將出現在沋東灌區臨近的沋河河道上。被襯砌防滲膜的河道,將被兩道橡膠壩攔出一個湖面,注入沋河水庫壩底水20多萬方,成為城市的觀水平臺。這個水景每天要保持3萬到4萬方水量的循環———簡單換算,就是大水漫灌二三百畝地的水量。為防止乾旱引起水景乾涸,工人們正在馬不停蹄地打出每天出水總共3600方的三眼機井,作為替補水源。

  在地産引領中國城市發展的時代,水景似乎成為某種精神圖騰。即便處在人均水資源只有全國六分之一的關中,渭南複製了南方沿海城市對水景的熱衷。而戲劇性的是,不遠處的郊區,麥地的乾旱仍在持續。(東方網-成都商報)

責編:汪蛟龍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