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13日電 新聞分析:人工增雨 欲與天公試比高
新華社記者于文靜
近幾個月來,北方冬麥區持續的乾旱引人關注,2月7日至9日、12日至13日早晨,旱區氣象部門抓住有利天氣條件,開展了大面積人工增雨作業,作業影響區域降水明顯,對緩解旱區旱情起到了積極作用。人工增雨出於什麼原理?能起到多大的效果?是否會造成生態污染?中央氣象臺專家對此作出解讀。
“人工增雨是採用人為的辦法對一個地區上空可能下雨或者正在下雨的雲層施加影響,開發雲中潛在的降水資源,使降水量增加。”專家表示,高空的雲是否下雨,不僅取決於雲中水汽的含量,同時還取決於雲中供水汽凝結的凝結核多少,因此,人們通過向雲體播撒致冷劑(如乾冰等)、結晶劑(如碘化銀等)、吸濕劑和水霧等,改變雲滴的大小、分佈和性質,達到降水的目的。
當前,人工增雨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分為高射炮、火箭、氣球播撒催化劑法,飛機播撒催化劑法,以及地面燒煙法。
中國氣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説,在12日至13日早晨的人工增雨作業中,北京市進行了今年第一次飛機、火箭和高山地基聯合增雨(雪)作業,河北省實施了大範圍聯合機動增雨作業,山東省緊急調集3架飛機在魯北、魯西北、魯西開展了試飛、雲層探測和局地增雨作業。
監測顯示,在有利自然條件和人工增雨作業的配合下,12日白天至13日早晨,山東中部和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出現了1至5毫米的降水。其中,河北東北部、北京東部局部地區、天津中北部等地降水量有11至18毫米,河北秦皇島降水量達33毫米,對華北中東部旱情的進一步緩和起到積極作用。
對於人工增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雨量,專家表示,如果在適宜的條件下採用科學的增雨方法,雨量會增加5%至25%,並且人工增雨的投入産出比在1:10以上。但是,專家也坦承,人工增雨目前還處在試驗研究階段,諸如實施人工影響作業後,雨量的凈增量、落區、時效及撒播催化劑的種類、時機、方法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要達到按照人們自己的意志呼風喚雨,仍需要長期努力。
對於公眾廣泛關注的人工增雨是否會造成生態污染,專家表示,人工增雨的作業機理首先是來自於大氣,而且催化劑在雲層中擴散開來以後,其密度、濃度已大大降低,根據目前掌握的資料看,還沒有發現人工增雨會對環境造成危害。
責編:高松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