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全力抗旱保糧是在惠及非洲饑民

 

CCTV.com  2009年02月11日 16:3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目前我國北方正在遭遇一場據稱30-50年一遇的大旱。農業部發佈的消息説,截至2月6日,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等8省主産區小麥受旱1.6億畝。

  旱災,可能是各種自然災害中最容易被媒體忽略的一種。首先,它是累積的,不是突發的,不像地震眨眼之間墻倒屋塌,也不像洪災一夜之間潰堤垮壩。而且,它不像江河堤防,還有個“警戒水位”之類的明顯標誌。更重要的是,與其它災害相比,旱災不會死人,甚至也不會造成直接的財物損失。再者,抗旱現場絕沒有抗震或者抗洪現場的那種緊張氣氛,甚至它壓根兒就沒有所謂的“前線”——烈日暴曬下,能説哪兒是前線哪兒又不是前線?

  然而,旱災的損失卻一點都不能忽視,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耕地主要分佈于乾旱和半乾旱區的大國。俗語稱:“澇是一條線,旱是一大片”。洪澇災害,看似驚天動地,其實受災區域總是很小的,比旱災的波及面差遠了。就是在長江洪水百年不遇的1998年,中國農業因為乾旱蒙受的損失也仍然超過了洪澇。

  旱災最可怕之處,在於它對於糧食生産的影響。如果不是為了糧食,而是別的一般商品,人們完全可以放棄這種不計成本的抗旱——高炮瞄準每一塊路過的雲彩,飛機朝每一塊雲彩拋撒乾冰,從遙遠的灌溉體系以“貴如油”的價格買來水澆地,只為了每畝地千元左右的産出,合算嗎?

  完全按市場經濟的邏輯,我們確實可以不這麼費勁抗旱。國內少收一點糧食,到國際市場上去買就是了。中國的外匯儲備早已經多得成了一大包袱,買糧貴賤都可以不太在乎。何況,因為經濟危機的原因,近期國際糧價已經大幅下跌。

  在最近關於糧食戰略的爭論中,市場原教旨主義經濟學家正是這樣主張的:“萬一我們的糧食不夠,蠻可以用進口來解決。”;“假定我們進口創紀錄的3000萬噸糧食,只不過花45億美元,……只不過用掉出口創匯的半個百分點。”

  但是,這樣貌似充滿了“經濟理性”的説法,實質卻是比“中國可以説‘不’!”和“抵制家樂福!”要更讓世界恐怖百倍的“憤青”言論。——“中國人仗著錢多,跟非洲人搶吃的來啦!”西方一二十年“中國威脅論”的宣傳加起來,其效果也抵不上這樣的一句話。

  糧食不同於其它商品的最大特徵,是人人不可或缺,沒糧吃就會餓死。由於生産週期過長,糧食的即時供應量實際是不受市場調節的,富人多買走一斤,窮人就只能少買一斤。原來不缺糧的國家(如中國)加入買糧隊伍,或原來出口糧食的國家遭災後減少其出口量,都會導致糧價上漲。而糧價每上漲一分錢,都會把一大群窮人驅逐出購糧隊伍。反之,中國每多生産一噸糧食,直接或者間接地增加糧食的總供應,降低糧價,都是給世界上的饑饉人口造福。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受高糧價以及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影響,2008年底,全球饑餓人口約達9.63億,比2007年底增加4000萬人。該機構預測,金融危機及農業信貸緊縮可能使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導致2009年出現新一輪糧價上漲,造成全球饑餓人口進一步增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儘管中國旱災預計影響的糧食減産數量不會太大,但我們拼命抗旱,不僅是在幫本國農民保收入,也是對亞洲、非洲的“窮哥們兒”的肚子負責,是所謂“負責任大國”的應有表現。

  事實上,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糧食年産量由3億噸增加到5億噸,增加量接近國際間糧食貿易總量,這正是中國對人類做出的最大貢獻!在國家經濟實力強勁增長的過程中,中國幾乎沒有給國際糧食市場增加一斤一兩的負擔,這樣的崛起還不算“和平崛起”?

責編:劉立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