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澳門日報:旱災敲響中國農業基礎設施警鐘

 

CCTV.com  2009年02月09日 10:2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月9日電 《澳門日報》9日發表社論説,中國出現大範圍乾旱,氣候為主要原因,但也與農村環境與農業基礎設施配套不全,農村生産技術落後,難以抵禦自然災害的現狀有關。旱災面前,加快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因此,要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就應從抗旱開始。

  社論摘錄如下:

  入冬以來,華北、黃淮、江淮、江漢等地降水偏少,中國出現大範圍乾旱。冀、晉、魯、豫、皖、鄂、陜等地部分地區旱情已達重旱或特旱。國家主席胡錦濤要求加大對北方旱情嚴重地區抗旱工作的支持力度,克服困難,爭取夏糧有個好收成;溫家寶總理則要求各級官員高度重視,組織動員一切力量落實各項抗旱措施。

  這次旱災具時間長、範圍廣、災情重、危害大特點,尤其是氣象部門預測,近期北方各省雖有短暫降水,但依然偏少,旱情難以迅速解除,這不僅會給作物生長帶來影響,且會造成人畜疾病多發,影響民眾生産生活和社會穩定,使本來因為金融危機就已出現困難的經濟雪上加霜。

  如此大範圍的旱災,氣候為主要原因,但也與農村環境與農業基礎設施配套不全,農村生産技術落後,難以抵禦自然災害的現狀有關。當前中國農業基礎設施和灌溉能力脆弱,導致要麼無水可澆灌,要麼浪費水資源現象嚴重。據國家防總秘書長、水利部副部長鄂竟平透露,目前全國灌溉水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五,發達國家則為百分之七十左右。而全國一半以上的耕地無水利設施,主要靠天吃飯。

  自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投入鉅資興修水利,在提升抗災能力的同時,也保障糧食生産安全;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央追加的一千億元投資中,高達二百億投入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中。然而,在很長的時間裏,GDP成為各地發展的重中之重,經濟效益成為投資首選,導致許多地方政府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上投資偏少、融資乏力、欠債很多,一旦發生旱情,這些地方的水利設施不是蓄水不足、抗旱乏力,就是臨時救急、事倍功半。

  數據顯示:全國大型灌區骨幹工程建築物完好率不足百分之四十,工程失效和報廢佔百分之二十六,個別地區可灌溉面積減少百分之五十;全國擁有較完善灌溉設施的水澆地八億多畝,僅佔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四十五。許多庫、塘已多年無維修。這又如何能應對這場範圍廣、程度嚴重、持續時間長的旱災呢?

  而國家水利的投資也往往偏重治理大江大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對農田水利工程投入不夠。一些地方更未真正將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擺上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存在普遍“等、靠”現象。加上農村稅費改革後,“兩工”(義務工和勞動積累工)取消,用於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工日每年約減少四十五億個,相當於每年減少九百億元的投入。原本主要依靠農民籌資投勞開展的農田水利建設活動受到較大影響。

  資金上的投入不足,導致許多地方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盡完備。或是無渠,或是管渠廢棄;或是無井,或是機井坍塌;甚或有井無電,抗旱救災還只能靠肩挑手提。

  隨著旱情可能的加深,部分地區“人地爭水”、“人畜爭水”現象勢必越來越突出。這就需要旱災地區在搶救受災作物時,採取科學合理的灌溉方式,既要最大限度保證作物生長,也要提高灌溉水源的利用率。據統計,一些地區由於設施特性和習慣等原因,三分之二的灌溉面積還在沿用傳統落後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5。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國家和人民的命根子,農業更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安全事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旱災面前,加快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因此,要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和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的批示,就應從抗旱開始。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國家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提高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用於農業農村的比重,新增國債使用向“三農”傾斜。國家將採取五項措施著力解決當前農業農村發展問題的第一項,就是加大對農業的基礎設施和科技服務方面的投入,降低農民的經營成本。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農業相關科研水平,重視和建立完善的氣象預警機制,真正為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責編:閆彬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