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旱災凸顯農村基建滯後 水利設施普遍荒廢

 

CCTV.com  2009年02月09日 05:3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北京晨報  

  一場無聲無息的天災,已在近43%的小麥産區盤踞了4個多月。從“秋冬連旱”到“冬春連旱”,從“罕見旱情”到“一級預警”,北方特大乾旱一步步升級,節日氣氛尚未消退,中國的農曆牛年先迎來了一個辛苦開局。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這場旱災沒有像地震那樣的山崩地裂,沒有像洪災那樣的驚濤駭浪,但它卻直接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群眾生活。”央視的這段話高屋建瓴,點出了目前旱災的深遠影響。而在聚焦旱災之外,更多發人深思的話題,正等待我們的挖掘。

  政府領導的抗旱路

  2月5日下午5點半,河北某縣水利局大樓裏,防汛抗旱指揮辦公室空無一人,由主任帶隊到水利局長那邊開會已經兩個小時了,仍沒有散會回來的跡象。

  “平常很少這樣開會的,大家心裏都很著急。”面對3點半就在這裡等待採訪的北京晨報記者,水利局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不無歉意地表示。而在等待的過程中,這名工作人員也是異常忙碌,不停地向下屬機構發送各類抗旱紅頭文件。

  實際上,不説各地政府部門如何忙碌,單單“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歷史上第一次啟動了I級抗旱應急響應”這條消息,就足以令大家緊張起來。自2月初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各部門紛紛撥出鉅額抗旱資金,要求“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鼓勵農民儘早購買水泵、噴灌機等抗旱機具”,引導農民早日進行灌溉。

  而在這之外,一項更要緊的任務是“下派抗旱督導組,紮實抓好抗旱措施的落實。

  農村水利設施加速失效

  “俗話説牛馬年好種田,這個牛年卻真讓人發愁。”山東某村田間地頭的閒聊中,一位老伯向記者感嘆。在這個“不好種田”的牛年,不爭氣的水利設施更讓農民焦慮。“鄰村打個新井出來後,我們村的井就沒水了,必須打個更深的,結果是井越打越深,自己跟自己打架。”

  這正是目前農村基礎水利設施加速失效的關鍵原因,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山東一個村莊裏,即便是2002年後打的井,目前能用的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

  而比起新修的水利設施,舊有的水利設施更是普遍荒廢。“我們組織的調查組發現,許多村莊在上世紀70年代大規模修建的農田水利設施都已廢掉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教授向記者表示。

  井越打越深的另一個影響是需要水泵等抽水工具,不僅增加了電或者柴油的成本,操作起來也更麻煩。“現在要找水泵還有很多東西才可以澆地。”安徽某村民如此表示。

  抗旱機具購買慾望不高

  “澆地者寥寥無幾!”2月3日,新年剛過,抗旱警報已經拉響,不過,很多地方的村民並沒有響應號召,河南漯河一位村幹部頗為憤怒又有幾分無奈地表示。

  據這位村幹部分析,沒人澆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水源問題、工具問題,田地裏公用的水井早已閒置並壞掉了,各家也沒有準備澆水工具。

  而在水源、工具等客觀因素之外,主觀因素更嚴重,“現在村民生活富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對於地的依賴不是那麼強烈,積極性就不那麼高了。”

  實際上,所謂對地的依賴,在農民那裏就是對糧食生産收入的依賴,由於種糧收益太低,在這方面的投資上,農民是能省則省。

  “即使他們有點錢也不願意投到農田水利設施上,種糧換來的收入少得可憐,能收多少是多少。”鄭風田教授表示。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提升農民積極性方面,目前政府的引導和補貼政策與農民的預期出現了一些心理錯位。

  雖然政府給予了購買抗旱機具的補貼,不過並沒有激起多大購買意願。“花幾百上千買一個,一年也就用一下,很多年還可能用不上。”採訪中,一些人表示,“大家聽説澆地有補貼才澆的地,要不是有補貼,沒有幾家會澆地的。”

  “目前國內部分地區已經實行了聯合農機作業制度,這是最有效的。”在鄭風田教授看來,由於我國糧食生長和成熟從南到北呈梯隊狀態,無需學習日本或歐洲,讓每個農民都投入高成本去購買全套的農機,“可以直接給農民發放現金補貼,而不是費力引導農民購買農機、打井。”

  經濟作物擠佔糧食種植

  從山東日照開往北京的火車上,一位40歲左右的中年漢子邊悠閒地嗑著花生,邊與記者閒聊。“拋荒的倒不多,地在那兒,總有人種的。”不過他説的顯然不是自己,因為他正在前往北京打工的路上,或許正因如此,對於沿路四處可見的焦黃麥苗,他並未表現出特別的關注。

  這種心態在農村主要勞動力群體中大量存在。不知從何時起,讓農民選擇種糧成了一個難題。

  記者在山東某村調查發現,目前該村種糧與种經濟作物的比例約在1比1左右,前幾年這一比例更偏重經濟作物,不過,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經濟作物銷售價格大幅下降,市場需求也大幅萎縮,很多人才又開始種糧食作物,因為種糧能領到補貼。

  “經濟作物的投入雖然比糧食要大,但是收益也要大得多。”前幾年市場情況好的時候,一些大棚蔬菜的畝收益是糧食的數十倍,所以經濟作物對糧食面積的擠佔十分嚴重。

  不止是經濟作物在擠佔糧食生産的空間,外出打工更是如此。新年一過,許多村莊就只剩下老人和婦女,風調雨順的年份還能對付,一旦遇到災害,很難拿出及時有效的解決辦法。

  專家建議加大糧食直補

  “糧食的價格上漲速度一直趕不上農資價格上漲的速度、種糧的效益比打工的效益差許多、種糧的收入與种經濟作物的收入也愈拉愈大。”鄭風田教授認為,這種現象使未來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面臨巨大的挑戰。

  實際上,這些年來,國家並沒少出惠農措施,尤其是在關係到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上,花鉅資引導農民種糧,為何還會出現上述難題呢?

  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根源在於保障糧食安全與保障種糧人收益之間的脫節,“權利責任並不明晰,種糧的責任在農民,享受穩定糧價的在其他各個階層,結果使糧農根本得不到應得的收益,很難提升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這種錯位的一個典型表現就是國內的産糧大縣一般都是貧窮大縣。”

  “國家應該進一步提高糧食安全戰略的‘成本’,讓種糧的農民切實得到更大的經濟鼓勵。”鄭風田表示,平衡糧農收益的方法其實很簡單,比如直接按上交糧食的多少來進行補貼,多交多得,少交少得,“直接對糧農進行補貼,同樣可以避免糧食價格過分上漲所引發的通貨膨脹,是一舉兩得的事。”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