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媒體稱房價下跌順應民意 地方政府不應出手救市

 

CCTV.com  2008年10月17日 05:1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京報  

  2008年9月20日,據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鐘偉一份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土地市場開始進入深度調整階段,房價將理性回歸,今年中國房地産行業的資金缺口將高達6730億元,需求萎縮和資金繃緊,預示著房地産商開始進入了行業的調整期,這個過程比一般預想得更為漫長,房價調整剛剛拉開序幕,單純注資救市無法解決樓市根本問題。 中新社發 海安仇穩山 攝

  發軔于去年10月的樓市觀望潮延續至今尚未有明確的走向,各地的“救市”之舉卻開始萌動。據報道,杭州政府近日發文提出了將購房入戶實施範圍擴展至老城區、政府給予個人買房一定的稅繳補貼、放寬房企受讓及開發期限等系列措施。此外,西安、南京等地也有類似的維護房市政策出臺。(昨日《南方日報》)

  在市場經濟中,各行業均有其運行的週期規律,房地産也不可能例外。在經歷了十年的發展“黃金期”後,我國房地産業回歸合理利潤之旅本是正常,也是業內優勝劣汰規律發揮作用的契機,行政力量本不應對之進行干預。在樓市逐步走入理性價格區域時期,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責當是積極跟進配套措施,以降低這一調整過程産生的負面效應。

  在滬杭之前,長沙、瀋陽、廈門、西安等城市都曾有各種形式的拯救樓市之舉,卻鮮見權威調控部門對此有何政策方向的表述,市場的風向標似乎正在試探中發生著微妙的轉變。

  其實,在房地産市場的供求雙方之間,地方政府與開發商産生了直接的利益聯絡,畢竟無論是土地出讓金收入,還是地方的財稅收入都直接與房地産市場挂鉤。而且較之其他産業,房地産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更加直接。由此,在房地産市場持續高熱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到隱含在其中的地方政府身影:熱衷於城市拆遷和土地出讓,對開發商故意囤積土地等行為卻處罰乏力等等。

  然而,房地産不同於一般的商品,它關係著國計民生。在傳統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百姓都渴望擁有一套産權房。若房價一直徘徊在畸高的水平之上,消費者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往往會節衣縮食,擠壓其他消費需求。因此,在不斷被推高的房地産價格背後,卻是其他産業發展受到不利影響,這其實也是造成宏觀經濟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儘管經過一年左右的調整,國內房價依舊過高。以國際上常用的房價收入比來衡量,目前國內一線城市的比值仍在10倍以上,遠高於海外市場平均4-5倍的水平。這樣的整體房價水平,遠未達到需要地方政府出手救市的地步。

  所以,在房地産市場逐步回歸理性區域的時期,切不可因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而放鬆政策調控力度。房地産市場的健康發展事關宏觀經濟的大趨勢,希望中央有關部門對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儘快給予明確的公示,而不是任由地方政府出於個體利益而隨意逆轉此前的調控績效。

  事實上,合理的房地産價格當由供求雙方經過充分的博弈自發形成,行政力量這一“有形的手”不必過多干預。各級政府的職責當回歸其本位,更多關注有關配套政策的設計。在樓市由繁榮轉向蕭條的過程中,一些矛盾和問題也可能會集中爆發。諸如,中小房地産企業瀕臨倒閉、前期購房者要求退房事件等等。這些問題的滋生,源於監管執行能力弱化、社會服務仲介不完善、開發商結構失衡、市場理念不完善等諸多原因,需要有關部門儘快應對解決。例如,對開發商的經營積極引導,鼓勵他們通過股權合作、上市、房地産信託、房地産項目債券化等渠道獲取週轉資金,以合規合法的渠道化解資金瓶頸,避免調控政策對全行業的運行造成過度傷害。

  房價的理性回歸順應了民意,體現了産業發展的正常週期。對此,地方政府不必出手干預,畢竟只有市場這只“無形之手”才是價格發現的真正力量。

搶眼新聞

 
 
 

 肇事者竟是政協副主席

國內首家巨頭企業被掀翻

 臺十大"騷女"百態媚姿

 
 
 

 金銀煥遺體送別今太原舉行

劉曉慶到底多大?

 賣春女新“妓”法

中國工會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 西方威逼中國出錢救市但拒絕分享權力
國家發改委肯定地方救樓市行動 泰柬談判 軍事衝突緩和
北京進行第二次經濟普查   泰總理頌猜被裁定玩忽職守
領導出國不得"企業買單" 房價跌順民意 地方政府不應出手救市
國務院部門領導定為一正四副 部分取消第二套房首付比例限制
奧組委工作人員賽後分配工作開始 四川雅安江水受污染全城停水(組圖)
金融危機將使人民幣成為硬通貨 網上現女子在京地鐵跳軌自殺視頻
山西煤老闆貼女兒照片招上門女婿(圖) 揭章子怡私秘繼母生活[組圖]
阿扁夫婦被臺檢方共列收賄及洗錢兩罪被告 多名人模在大峽谷全裸試鏡(組圖)
老總殺艾滋病女友後自殺:不讓她害更多人 網上曝光郭斌與前妻離婚協議(圖)
 

責編:王旭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