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今日關注]>>
專題:走進內蒙古──CCTV-4特別報道
CCTV.com消息(今日關注8月11日播出): >>點擊查看視頻
德德瑪在長調的歌聲中長大
布仁巴雅爾演唱民歌《富饒的巴爾虎》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
伴隨著德德瑪老師一首非常熟悉的《雕花的馬鞍》悠揚動聽,我們也進入了主題。我們這一期要談的就是草原上的歌聲、草原上的文化,一起感受內蒙古的長調、馬頭琴、安代舞。
德德瑪將在馬頭琴的伴奏下,在濃郁的草原氛圍中,現場傾情演繹“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經典曲目,與您一同走進充滿魅力的蒙古族藝術世界,併為您講述她幾十年的從藝生涯。
“吉祥三寶”演唱者布仁巴雅爾也將現場演唱成名曲,並演奏內蒙傳統樂器“馬頭琴”。在悠揚的樂曲聲中向您展示他鮮為人知的“記者、翻譯、主持人”經歷。
詳細內容:
主持人(魯健):好,謝謝德德瑪老師,伴隨著德德瑪老師一首非常熟悉的《雕花的馬鞍》,悠揚動聽,確實這期節目一下讓我們特別有信心,因為我們這期主要談的就是草原上的歌聲、草原上的文化。 觀眾朋友們大家收看的是《今日關注》的特別節目──《見證草原60年》,這也是為了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週年,我們《今日關注》特別錄製的三期節目,而且把演播室搬到了草原上,今天我們就是第三集。今天我們請到的嘉賓一位是剛才我們演唱歌曲的,而且是全國觀眾都非常熟悉的德德瑪老師,您好。還有一位演唱《吉祥三寶》,以後又演唱《天邊》等等很多優美歌曲的布仁?巴雅爾,歡迎布仁。另外一位嘉賓是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的李樹榕教授,歡迎李老師。
今天在節目當中我們還特別請到了一位老師,我們要給大家隆重地介紹一下,他就是坐在觀眾席上的段廷俊段老師。段老師是馬頭琴的製作藝人,有很多年馬頭琴製作的經驗,而且對於馬頭琴相關的知識的了解是非常豐富的。今天段老師要在現場為我們展示馬頭琴製作的過程和工藝,待會兒我們再和段老師交流,請他給我們介紹這方面的知識,再次歡迎段老師。
今天的觀眾朋友是來自各盟市的朋友,非常歡迎大家今天能夠來參與我們的節目,我想首先要請大家來了解什麼呢?了解一下內蒙古的長調,其實我想很多的觀眾畢竟是內蒙人,對長調是非常的熟悉的,而且也非常愛聽長調。長調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是人類口頭的非物質遺産的代表作,我們想先聽大家通過一個短片來了解一下。
草原天籟──長調
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種聲音被傳唱了千年,它有著優美舒緩的旋律和雄渾壯闊的格調,這就是被人們稱為蒙古族音樂靈魂的長調。無論是放牧還是勞作,閒暇之餘牧民們都會哼唱起那古老的歌曲。在這片廣闊的草原上,誕生了像一代歌王哈扎布這樣的蒙古長調演唱大師。
長調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有著和世界上其它民歌不同的結構,它沒有譜子完全依靠口傳心授。一般歌詞分為上下兩句,絕大部分都是描寫藍天、牛羊、駿馬這些草原上特有的景色,不少樂句都有一個長長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顫音,演唱起來豪放不羈,揮灑自如,以哈扎布為代表的一批蒙古族老作家,整理和挖掘出了幾十首長調古曲。
主持人:
長調可以説是蒙古音樂的靈魂,我聽説德德瑪老師您的父親好像當年也是當地很有名的民歌手,而且也是唱長調的。
德德瑪:
是。
主持人:
您是不是從小就學習長調?
德德瑪:
對,我倒沒有從我父親那學習長調,但是我是在父親的長調音樂當中成長的。
主持人:
熏陶下成長的。
德德瑪:
對,熏陶下成長的。因為父親特別喜歡唱歌,而且咱們民間只有長調,我們家鄉是東歸回來的土耳扈特部落,在我們內蒙古自治區只有額濟納旗有,所以他在那經常演唱的就是土耳扈特民歌,我在這個聲音當中長大。
主持人:
您曾經在中國音樂學院學習的過程當中,後來又去向學習長調歌王哈扎布學習長調。
德德瑪:
對。
主持人:
為什麼又返過去學習長調?
德德瑪:
因為我調到中央民族歌舞團以後,我覺得我是代表蒙古民族在這個多民族的舞臺上表現,如果不會古老的長調民歌,最有代表蒙古民族的最古老的長調民歌,我覺得我就代表不了內蒙古自治區,所以我就找哈扎布老師去學習,學習以後對我的收穫非常大。
主持人:
您當時唱的歌,比如沒有學習長調之前和學習長調之後,有什麼區別嗎?
德德瑪:
區別大,原來我開始學聲樂的時候學的是美聲,美聲再改到民族唱法,從民族唱法又走到長調歌王那學習,這樣的話,我兩種唱法怎麼樣不打架,怎麼樣能夠互相取長補短,這是很重要的東西。
主持人:
布仁應該是,我記得你很多歌曲裏面都有長調的因素,你應該可能是從小學過長調吧?
布仁?巴雅爾(蒙古族歌手):
我也是在長調的熏陶中長大的,蒙古族長調學起來很小的年齡是很有難度的。我真正的學,自己能夠發長調的,真正感覺自己能夠演繹好,應該是十四五歲以後才能唱,但是小時候經常聽的。我的姥爺是一個非常喜歡組織人員在自己家裏熱鬧的人,他的主要崇拜者都是當地的一些非常著名的牧民歌手。他一般把牧民歌手請到家裏,非常隆重,讓我們的孩子們特別嚴肅、限制得特別嚴格,讓我們不能説話也不能怎麼的,唯一的就是好好地聽。所以在草原上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姥爺組織的歌手唱的歌中長大。
主持人:
布仁所在的家鄉是新巴爾虎左旗?
布仁?巴雅爾:
新巴爾虎左旗。
主持人:
新巴爾虎左旗現在要申辦長調之鄉,對吧?
布仁?巴雅爾:
應該是申辦長調之鄉。
主持人:
是不是那裏人人都會唱長調?
布仁?巴雅爾:
對,這麼説吧,新巴爾虎左旗和西旗幾乎沒有什麼短調歌曲,是民歌都是長調,而且這裡面有一個明顯的音樂符號,寶音德力格爾就是我們新巴爾虎左旗的人,而且是左旗出來的一個國際級的人物。
德德瑪:
這樣來説,我在內蒙古藝校的時候就是在寶音德力格爾老師的歌聲當中長大的。
主持人:
所以寶音德力格爾老師對您的成長也有一些影響。
德德瑪:
對,對我的影響非常非常的大,因為她那時候是參加波蘭國際第七屆青年聯歡節,拿了金獎回來,我們那時候簡直是崇拜的啊,迷倒多少人。她那歌聲,她《遼闊的草原》那首歌地寶音德力格爾老師在60年代、70年代唱的時候太美了,所以她就拿了金獎。咱們內蒙古自治區聲樂界解放以來到現在為止,就這麼一個金獎。
主持人:
但是長調有時候聲音確實是很高亢的。德老師,您是唱女中音的,那您的哪些歌曲當中可以借鑒長調的唱法?
德德瑪:
因為過去歷史上,我們有一位女中音長調的歌唱家,她現在已經是當了牧民,回到了西烏旗去,她叫莫德格,她唱得非常好,她在50年代的時候灌了很多唱片,我也聽過她的唱片,她就是唯一一個女中音唱長調的。後來我到錫盟去見她,現在都已經70歲了,我見得了她身體很好,我也非常崇拜她,她的影響對我來講是很大的。所以我有些歌實際上我不能代表長調歌手,因為我是半路出家的,是學習長調的人,但是我的歌曲當中比如有時候前奏、間奏,中間的時候我加進去很多的長調,就是説《我從草原來》前面有一個長調,像《藍色的蒙古高原》前面有一個長調,這樣加進去以後再唱短調的時候,我的短調似乎很光彩。這樣我明顯地感覺到,我們的短調有色彩,因為它在提味。
主持人:
布仁,你的歌聲裏面應該有長調的?
布仁?巴雅爾:
這個應該有的。
主持人:
哪些部分有?
布仁?巴雅爾:
比如有些我用的少,我錄的歌也少,沒法跟德老師比。因為我也就那麼幾首歌,覺得我不是特意安排的,音樂製作人覺得這裡面有一個你們長調的符號,明顯地把我拉到草原上去,其它任何的東西好像代表不了,這個時候能不能讓我加一下長調的時候,我就唱一下長調。
主持人:
但我聽著好像歌裏唱長調的也是在前奏有一個,不是你自己唱的,是一個很高的女高音,對吧?
布仁?巴雅爾:
對。那是道力金,是和我們一個學校的老師。
主持人:
是非常純凈的一個聲音。
布仁?巴雅爾:
對,她的聲音比較特殊。
主持人:
那你自己唱的部分有嗎?
布仁?巴雅爾:
我唱的部分也有,有一段一段的不多。
主持人:
那給我們唱兩句吧?長調。
布仁?巴雅爾:
長調啊?長調那個歌曲裏飄的那一部分。一般歌曲裏面用的長調都是我們隨便的即興地飄逸,就是根據它的音樂合聲去飄,所以它不叫作曲,唱民歌還是真飄。
德德瑪:
那就唱民歌。
布仁?巴雅爾:
民歌啊?民歌我最喜歡唱的是《富饒的巴爾虎》。
主持人:
《富饒的巴爾虎》。
布仁?巴雅爾:
對,因為它的音域特別寬,有兩個八度以上,所以我可能後面我就不上了。
主持人:
但是我們已經能夠領略到長調的魅力了。李老師,像內蒙的這種長調主要的特色是什麼?因為給我直觀的印象,我覺得它發聲的方法,傳達的那個樂曲特別的悠揚婉轉,而且那個共鳴的方法好像和傳統的唱法不太一樣,我起不來,但是那種感覺有點像我們的拽著嗓子,就是那種。
李樹榕(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我覺得蒙古族長調有一種內在的特色和外在的特色,所謂內在的特色就是蒙古族的長調,從來就不是為了表演而唱的,它是為了自己的感情、為了自己的靈魂、為了自己的生活感受而唱,所以很大氣、很本色、很天然。你到了呼倫貝爾就有這樣一種感覺,到草原上都是這樣的,就是有飯就有酒,有酒就有歌,有時候都不用別人來請,自己就説我唱一個,結果一個人在這兒唱唱,最後大家都一塊唱,每個人都陶醉在音樂裏面,它這個歌聲你就分不清楚到底是在獨唱還是在合唱。所以我覺得長調最大的一個內在的特點,就是它發自於情感的真實,所以非常非常動人。
形式上的特點,就是作用於我們聽覺的這個特點,第一個就是氣息悠長,剛才你聽布仁唱的時候,那個呼吸啊,支持得那麼久。第二個就是節拍非常自由,節拍自由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它的流傳是口傳心授,它沒有嚴格的記譜方法。它口傳心授就給了每一個演唱者極大的發揮空間,你的老師這樣唱,到了你這兒基本上不走樣,但是你還可以按照此時此刻自己的真情實感再去發揮。
主持人:
如果我覺得自己這個時候感情非常地充分、氣息又綿長的話,我可以把拍子加長。
李樹榕:
對,可以加長。
主持人:
儘量地延伸下去,可能會更加悠揚。
李樹榕:
對。所以在民間當中有勸奶歌──駱駝的勸奶歌、羊群的勸奶歌。
布仁?巴雅爾:
讓野狼聽到長調以後……
德德瑪:
這就是人了!
布仁?巴雅爾:
它表現出一個牛仔的感覺,呼倫貝爾草原上有一個傳説,所有牧民崇拜的一個人就是寶音德力格爾老師。寶音德力格爾老師她從巴爾虎草原走了以後,因為大家知道,
在我們這出名,更大的地方出名了,去哪了?去呼和浩特了,然後牧民給她寫信“呼和浩特寶音德力格爾收”,這應該在呼和浩特人都知道的。她的傳説是什麼呢?她小時候是個孤兒,只有她的父親把她養大,他們倆經常走遍草原,有一天他們倆迷路了,晚上,有一群狼,最後七八隻狼一直跟著他們,這時候寶音德力格爾是一個很小的小女孩,她就告訴爸爸,爸爸是眼睛不好的,看不見東西的,告訴他有一群狼一直跟著我們,我們怎麼辦?那狼跟著我們,我們兩個人,牛羊怎麼辦呢?只能就地休息,然後怎麼應付狼,你唱歌,我拉琴,一直唱唱到天亮的時候,這些狼好像是什麼狀態呢?現在的感覺有的躺著,有的坐著,很欣賞啊。完了以後,天亮的時候,這些狼伸個懶腰,不錯啊!
主持人:
這麼美的歌聲第一次聽到。雖然這是一個傳説,一個故事,但是我們真的特別願意相信它是真的,説明內蒙長調的魅力所在。
布仁?巴雅爾:
這個事後來我證實了一下,我小心翼翼地問寶音德力格爾老師,這可是我從小就聽到的,這是不是真的?她説這是真的,沒什麼不説的,完全真的。
主持人:
而且我相信寶音德力格爾,因為那種生活是遊牧的生活,她很有可能小時候有和狼群近距離接觸的機會,也有可能和狼一起唱歌,但是狼是不是真的被人類的歌聲所陶醉,這個可能還需要進一步去驗證。長調的唱法確實是一種口頭心傳的,就是完成憑自己的藝術感受去領悟,很難有一個科學地辦法界定。
德德瑪:
不過到現在已經開始發展了,現在可不是當年的口頭傳了,現在都有長調發聲了,音節也有了,有音節來發聲,我們內蒙古藝校的那時候照納斯圖老師、寶音德力格爾老師,一批老藝術家一直在傳授著,也可以説培養了一批長調歌唱家。
主持人:
希望有一天能夠有一個科學的辦法界定出來,到底它的秘訣在哪呢?就是這個聲帶下半部分的五又四分之三處共鳴,如果有這麼一個科學的數據,就好辦了。所以説起長調來真的在草原上有很多傳奇的故事,我知道今天來的觀眾裏,有很多都聽過長調,有的擅長長調。我今天來看看現場的觀眾朋友,有誰能唱幾句長調,我們今天一起也來欣賞欣賞。誰會唱?舉手。你叫什麼?
烏尼爾:
我叫烏尼爾。
主持人:
我們先請烏尼爾來展示幾句長調好不好?歡迎一下。
烏尼爾:
謝謝,那我就在這裡清唱一段,土耳扈特的長調《聖山之巔》。
主持人:
怎麼樣?唱得真的太棒了!其實説明長調聽起來特別的好聽,但是其實要學起來我覺得挺不容易的。除了長調以外,內蒙古族的民歌類型還有很多。李老師能不能也給我們介紹一下還有什麼樣的?
李樹榕:
現在大家都熟悉的像呼麥、潮爾,然後還有短調民歌,它的很多敘事性的民歌都是出現在短調裏的。
主持人:
但是他們演唱的這些內容是不是都很相似?有時候都是一些生活的場景或者是歷史故事。
李樹榕:
我仔細看了一下,剛才説的長調民歌它一般的歌詞用的就是咱們所説的賦比興,一般的是先是興起,先言他物後引起所咏之辭。一般的就是上下兩句這樣的一個結構。但是短調民歌就多了,有些表現愛情的,有些表現歷史故事的,然後有些表現對於老人的孝敬的,還有表現兄弟之間的這種友情的,我覺得還是非常豐富的。
主持人:
我們今天先請大家一起來了解了一下蒙古族的長調。觀眾朋友,您現在收看的就是《今日關注》的特別節目──《見證草原60週年》。稍候回來我們再和幾位嘉賓一起聊一聊蒙古族的馬頭琴。
蒙古族藝術
藍天、綠草、雪白的羊群,草香、花香和奶茶的飄香,氈包前悠揚的馬頭琴,述説著草原無限風光,歡快的安代舞釋放出馬背民族的熱情豪邁。天籟般的長調吟唱著牧人綢子般柔軟心腸。內蒙古是歌的海洋、舞的故鄉,蒙古族藝術很早就被人們熟知喜愛,從上世紀50、60年代紅遍大江南北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到今天的《吉祥三寶》、《月亮之上》,總能勾起人們對草原的無限嚮往。
被聯合國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的蒙古長調産生在錫林郭勒草原。有人説蒙古長調是天籟之音,有人説是草原文化的精髓,蒙古長調唱腔悠揚高亢、音域寬廣、節奏舒緩起伏,仿佛忽而在藍天白雲中飄蕩,忽而又在鮮花盛開的草原迴旋,向人們展示了草原的遼闊。長調是蒙古民族的心聲,表現了蒙族民族的氣質和性格。
安代舞以其濃郁的民間本色和豪放的民族特點備受蒙古族人民的喜愛,不局限於人數,不拘泥于動作,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隨著音樂踏足甩巾、翩翩起舞。一堆篝火、一碗馬奶酒就能夠讓牧民們舞個通宵。美麗的歌舞更離不開琴聲的伴奏,馬頭琴是蒙古族家庭必備的珍貴物品之一,象徵著安居樂業、吉祥如意。在內蒙古著名馬頭琴演奏家齊.寶力高的不斷努力下,馬頭琴已經從草原走向世界。在內蒙古更多的文化瑰寶得到了傳承和保護,蒙古族長調、馬頭琴、蒙古搏克、呼麥、蒙古四胡、烏利格爾、魯日格勒舞等十七項民族文化藝術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主持人:
觀眾朋友,歡迎大家繼續收看《今日關注》特別節目──《見證草原60年》。
現在我們看到段老師在現場給我們製作馬頭琴,所以要請段老師給我們介紹一下馬頭琴的製作工藝。比如説我看到這個,這個是製作了一半的過程當中,我們看到馬頭已經雕出來了,這個馬頭是老師自己雕的,對吧,要用很多的工具來雕,最後還要經過上漆是吧?
段廷俊:
做完了還要打磨,打磨完了才上漆,現在還是半成品的時候,這個馬頭還沒有完成。還有一顆頭,這顆頭就是一個龍眼睛、鹿角、驢耳朵、獅子嘴、人鼻子,它取了五個點。
主持人:
我們讓觀眾朋友仔細看一看,上面是一個馬頭,但是大家仔細看的話,這也是一個頭,就是這個頭整體看起來首先是龍眼睛,大家看一下,這是龍眼睛,這個是鹿角,耳朵是驢耳朵,鹿角、龍眼。
段廷俊:
嘴是獅子嘴,把這個桿就咬住了,然後是人的鼻子。
主持人:
上邊是馬頭,下邊這個算什麼頭呢?
段廷俊,
這個叫四不像,辟邪的,就是民間講究辟邪。實際我們都不説這個,但是它還有講究。
主持人:
這麼多年來這個工藝就是這麼傳下來的嗎?
段廷俊:
因為這個情況,應該是過去馬頭琴的前身叫“潮爾”,沒有馬頭,應該這個馬頭叫還是近代叫出來的,不是説古代就叫了。這個還得説是近代,但是馬頭琴要提升起來了,現在我們把它分成多聲部,因為我們做琴是為了音樂做琴,不是為了做琴而做琴,音樂是國際的,就是説國際裏面,蒙古族的音樂是一個重量級的角色,所以説做琴 的人是圍著音樂做琴,世界的主旋律就是提琴,提琴有四個聲部,就是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大提琴。
主持人:
但是一共就兩根弦我們看到,它怎麼能完成多聲部呢?靠什麼呢?
段廷俊:
這個是高音馬頭琴,這個我拿的是中音馬頭琴,這個比例也不一樣了。
主持人:
它主要靠什麼分聲部啊?
段廷俊:
高音琴比中音琴高出五度來,中音琴外弦定的是5,高音琴裏弦就是5,次低音是它的低八度,然後我們給北京東方神駿馬頭琴樂團做了一個貝低音的、兩米多高的。去年我們給蒙專又做了一個中音琴的低八度,就是説這個原汁原味就5個聲部了,再加上金屬弦的一個低音和貝低音七個聲部。
主持人:
所以我們現在馬頭琴可以達到七個聲部了?
段廷俊:
七個聲部,就説是世界之最了。
主持人:
好,段師傅有沒有做好的馬頭琴?我們今天請布仁給我們現場演奏一下。
段廷俊:
我們這個中音馬頭琴我現場調試,調試完了就叫布仁上場了。
主持人:
好,那您現在幫我們調試一下。
馬頭琴聽説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而且是伴隨著蒙古人民的生活,布仁因為拉馬頭琴拉得很好,待會兒我們請布仁給我們拉一曲。
段廷俊:
新琴跑音,得調試。
主持人:
好,謝謝段老師。段老師的新琴現在已經做好了,我們請布仁給我們演示一下,看看這個馬頭琴都能表現什麼樣的感情?
布仁?巴雅爾:
這個琴因為剛剛誕生,所以這是新鮮的一個琴,在我第一次拉這樣的琴,因為老琴的話還標一些東西,現在我不知道它的發音區在哪,我就摸了啊,也許升降會多點,大家原諒。
主持人:
現場的觀眾有會拉馬頭琴的嗎?有的話舉手,沒有,沒事都沒有會的。
主持人:
當然,在節目結束之前,我們也想請三位嘉賓每人用一句話來談一談我們今天聊到了內蒙古的歌、長調和內蒙古的馬頭琴。
李樹榕:
草原文化的靈魂是什麼?它是生命崇拜、英雄崇拜、母親崇拜和崇尚自由的綜合。那麼這個靈魂會隨著時代越來越茁壯,而且民族藝術就是它的載體,所以我們都祝福蒙古族藝術越發展、越輝煌。
德德瑪:
草原母親60歲生日的時候,我衷心希望我們年輕的一代能把我們古老的馬頭琴、優美的長調傳承下去,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説哪一天沒有人接班了,那就是非常悲的,所以希望我們的年輕人一定要堅持到底。
布仁?巴雅爾:
關注傳統文化,關注我們的原生態。
主持人:
好,謝謝布仁。今天節目中我們是一起了解了蒙古族的歌、馬頭琴和安代舞,當然了,這僅僅是蒙古的文化藝術的幾種表現形式,但是這遠遠不能夠表現整個我們內蒙古的文化藝術的全部。但是畢竟通過這樣的幾種方式,讓我們其實已經感受到了蒙古民族特有的純樸、開闊、遼遠的那種心態,以及他們享受生活、追求自由的這樣一種生活方式。
非常感謝今天的幾位嘉賓能夠來到演播室,和我們一起來了解內蒙古的文化藝術。在節目的最後,我們一起來欣賞安代舞,也邀請幾位嘉賓和全體的觀眾朋友們在一曲歡快的安代舞聲中結束我們這一次《今日關注》特別節目──《見證草原60週年》的全部節目的錄製,謝謝大家。
主 編:劉家俊 劉惠芬
製片人:陶躍慶
策 劃:朱同合 胡雨華 段連敖
撰 稿:閆 敏
攝 像:朱 剛 納日斯 布 仁 包呼生 李劍 李建波 賽西亞
視 頻:蔡易錚
音 頻:劉振東 鋼 夫
包 裝:常 治
推 廣:張凱夫
製片主任:昊搏雷
劇 務:崔 竹 韓麗娜 鄭永寶 順布爾
化 裝:夢 靜
技術監製:白振東
監 制:王未來 王世英
總監製:盛亦來 關方方
中央電視臺 內蒙古電視臺聯合錄製
E-mail:jinriguanzhu@cctv.com
更多新聞:
[新聞週刊]北京:每一天都在準備奧運
責編:崔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