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軍隊:先進文化建設的生力軍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8月01日 09:59 來源:光明日報

專題: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週年

   人民軍隊:先進文化建設的生力軍──寫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週年之際

 

       油畫《人民軍隊黨指揮》作者:許寶中李澤浩

    北京七月。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寬敞的大廳。

    《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上人潮涌動。

    1750件珍貴文物,970余幅圖片,20件大型武器裝備和後勤保障裝備,6個大型景觀,穿越歷史時空,從不同角度,表明舉世無雙的人民軍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創新理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軍營文化建設諸方面,對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寶庫作出的卓越貢獻。

    走出軍博這個莊嚴的文化殿堂,一句話在記者心頭澎湃:人民軍隊──先進文化建設的生力軍。

     一個人站立的高度,決定了他的視野;黨的科學理論是人民軍隊的靈魂和視野,決定著人民軍隊的方向

    “八一”建軍節前夕,有一條新聞引人注目──被譽為“鐵軍”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開進”中央和地方各種媒體的熒屏和版面。細心的讀者發現,這支走出共和國5位元帥、7位大將和300多位上將、中將、少將的精銳之師,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其秘密武器是曾創造出對我軍發展壯大具有深遠影響的“十個第一”:黨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第一個“支部建在連上”的黨支部,第一個在班排建立黨小組,第一個實踐遊擊戰“十六字訣”……我軍建軍的一些重大原則和制度,最早都在這個師實行。走進這個師的師史館,看到標誌著赫赫戰功的無數獎盃錦旗,可以直接感受我黨理論的巨大魅力。

    1927年9月29日,人民軍隊的締造者毛澤東,曾在這個師發展了6名黨員,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的思想,確立了黨指揮槍的原則。“紅軍所以艱難奮戰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毛澤東説。這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拓者,為我軍發展指明了方向。

    早在人民軍隊創建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就曾著力思考和解決“建什麼軍、怎樣建軍”這一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問題。1927年9月著名的三灣改編,提出“支部建在連上”、“黨指揮槍”等原則,從而,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受挫後的頹氣一掃而光。1929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正式確立“黨指揮槍”等根本原則,確立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創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根本制度。這些獨有的建軍原則和制度,衍生出其他軍隊所沒有的政治優勢;一支舉世無雙、無敵于天下的新型人民軍隊,從此誕生。

    以“鐵軍”開創的“列寧室”學習制度為發端,我軍創立了部隊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制度。這項制度,是我軍有別於其他軍隊的顯著特點,為解決“打得贏”、“不變質”兩個歷史性課題提供了堅實保證。

    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造性地開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形成為世界嘆服的毛澤東軍事思想。

    改革開放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造性地提出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建立強大國防的理論。

    之後,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創造性地提出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形成以軍事變革與軍隊轉型為主體內容的國防與軍隊建設學説。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提出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理論,提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建軍新要求。

    正是站在這一個個偉大理論的起點上,人民軍隊一次次掀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輝煌大幕。

    人民軍隊是傳播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力量。

    在《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上,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的圖片引人注目。到大連艦院政治係21年,方永剛講課門類最多,從最先的黨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到現在的政治學,共有10多個,連年獲評A級。最近5年,方永剛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還高質量攻克7項國家和軍隊重點課題,主編16部理論專著,發表100多篇學術論文,演講數百次。方永剛激情傳播創新理論,走到哪兒講到哪兒,為部隊官兵和地方幹部群眾作各種理論輔導報告1000多場次,運用俚言巷語釋疑解惑,“見放豬的,講放豬的話;見放羊的,講放羊的話”,以最貼近群眾的方式,讓“真理火炬代代傳”。

    真理一旦被群眾掌握,便會産生巨大的力量。掌握了創新理論的全軍官兵,80年來肩上的任務數次轉換,每轉換一次,戰鬥力就躍升一次。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這是我軍一代代官兵驕傲傳唱的軍歌,雖經歲月滄桑,卻歷久彌新,愈唱愈響。

     

  一杯開水、一條毛巾、一腔激情的講課風采,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教授方永剛給群眾留下深刻印象。(資料圖片)

     從“鐵軍精神”到“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這支來自人民的軍隊,孕育出一系列寶貴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寶貴財富

    2007年7月17日,一場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突襲重慶。洪水退去,山城重慶永遠記住了一個普通軍人的名字──武警重慶總隊政治部幹事康波。在乘衝鋒舟進入受災區域查看災情時,年僅26歲的康波不幸落水犧牲。這位年輕的黨員,是爭著擠上衝鋒舟的……

    像每一次危難關頭一樣,挺身而出的,總是人民軍隊。且不講建軍80年來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僅新中國成立以來,我軍涌現的英雄和先進群體,就有“南京路上好八連”、“硬骨頭六連”、“海上先鋒艇”、“海上猛虎艇”、“學習毛主席著作紅九連”,有黃繼光、邱少雲、雷鋒、王傑、歐陽海、安業民、麥賢得、杜鳳瑞,有蘇寧、李向群、楊業功、華益慰、方永剛、李中華等,星漢燦爛,光耀韆鞦。

    與之相伴的是,培養和形成了許多在軍內外影響重大的革命精神:革命戰爭時期有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大渡河精神、鐵軍精神、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狼牙山精神;新中國成立後有上甘嶺精神、空中鐵拳精神、海上先鋒精神、海上猛虎精神、神威精神;戍邊有南沙精神、紅其拉甫精神、老西藏精神、喀喇崑崙精神、老高原精神、甘巴拉精神、老海島精神;國防施工有二郎山精神、“三個特別”精神;國防科研有馬蘭精神、銀河精神、勇攀高峰精神、風雷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丈量世界屋脊精神;部隊全面建設和搶險救災有雷鋒精神、好八連精神、硬骨頭精神、神槍精神、高原火箭兵精神、賀蘭山精神、紅川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忠誠衛士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是人民軍隊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生動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200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襲擊北京。中央軍委一聲令下,全軍1383名“白衣戰士”,僅用7天時間,就建成小湯山醫院,從死神手裏奪回672條寶貴的生命。解放軍302醫院軍醫姜素椿在搶救北京第一例非典患者時不幸被感染,為了探索一條救治非典患者之路,這位時年74歲的老人,竟以自己的身體做試驗,注射非典康復者的血清。

    修建川藏、青藏公路,貫通隴海、成渝鐵路,治理長江、黃河、海河,擴建開發大慶、玉門油田,恢復和建設鞍鋼、包鋼等等,人民軍隊在一系列重點工程建設中作出了傑出貢獻、付出了巨大犧牲。蜿蜒千里的成昆鐵路,平均每推進一公里就犧牲一名軍人;唐山發生7.8級地震,10萬部隊官兵徒手挖掘廢墟,使16400余人絕處逢生,救治傷員百萬人次。

    從誕生之日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這支軍隊不變的宗旨。為了人民的利益,部隊官兵可以犧牲一切。人民群眾認定,“關鍵時刻還是要靠解放軍”。

    從祖國大地到異國他鄉,人民軍隊走到哪,就把敢打必勝、犧牲奉獻的精神帶到哪。

    2006年3月31日,中國向黎巴嫩派出一支工兵營,參加聯合國在這一地區持續了28年的維和行動。這是局勢不穩的中東地區第一次出現中國維和部隊的身影。7月12日,黎以衝突爆發,多枚重磅炸彈在距營區不足200米處爆炸並引起的大火,駐紮在“藍線”以北僅10公里的中國營面臨生死考驗。然而,搶修道路橋梁,廢墟中搜救人員,排除未爆炸彈,進行醫療援助……中國官兵總是在友軍和難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在他們面前。戰火中,中國營排除各類未爆炸彈287枚,填平大小彈坑42個,修復道路160多公里,為疏散上萬難民提供安全之路──大無畏勇氣和敢於擔當的中國工兵營,成為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中一顆最耀眼的戰星,為當地政府和人民所稱道。

    2005年,一部展示我軍英雄主義氣概的電視連續劇《亮劍》,看得多少人熱血沸騰、激情飛揚。一時間,一個叫“李雲龍”的中國軍人,成為人們心目中頂天立地的英雄。“李雲龍”們靠什麼吸引住觀眾的眼球,揪住大家的心?靠的就是一股子敢打敢拼的血性。

    今天的紅二連,依然賁張著這股血性。從40公里奔襲到400米越障,從實戰射擊到野外生存……在一場持續3天4夜的實戰性比武中,某部紅二連一口氣奪得8個單項中的5個第一。當頒獎的集團軍領導得知紅二連是在剛剛完成17個小時的緊急搶險之後才踏上比武場時,感慨地説:你們不愧是“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傳人。

    20世紀80年代後期,國外航天專家到我國參觀訪問,看到4台落後的晶體管計算機,怎麼也不相信,用這樣的設備能實現對通信衛星的測控。當年,美國等發達國家測控通信衛星使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運算速度每秒百萬次以上的高性能計算機。而那4台晶體管計算機,加在一起的運算速度只有每秒幾十萬次,總內存量不如一台286微機。

    其實,國外航天專家哪知道,我軍素有敢於“亮劍”的膽略。“劍不如人,劍法超人”──他們大膽探索,應用新的測控方案和測控軟體,滿足了通信衛星的測控需求。

    正是這種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使我軍武器裝備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了驚人跨越。

    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尖端武器裝備的研製,造就的“兩彈一星”犧牲奉獻、敢於和善於拼搏等精神,已經譜寫、並將繼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篇章。

     “聚是一團火,散若滿天星”;軍營文化蘊含的激情和健康向上的情操,是一個民族永不沉淪的一支火炬和一聲號角

     

      7月24日,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參觀者經過展板。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週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和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聯合舉辦的《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自7月16日開展以來,吸引了眾多參觀者。新華社記者汪永基攝

    我軍歷來重視軍營文化建設。一部軍史,從一定意義上説,也是軍營文化建設和發展史。軍營文化是軍人精神的體現與物化形態。軍營文化是官兵陶冶情操、成長進步的階梯,是鑄造軍魂、凝聚兵心、提高部隊戰鬥力的“倍增器”。抗日戰爭時期,歌曲《黃河大合唱》,鼓舞中華兒女前赴後繼,一往無前;解放戰爭時期,許多戰士就是受到歌劇《白毛女》的影響,英勇殺敵,成為戰鬥英雄。

    在“睡覺也睜一隻眼”的濟南軍區某紅軍師,平日唱得最多的歌曲是《堅決打勝仗》。每逢重大節日、周邊安全形勢發生變化、執行重大演習任務時,他們都及時對部隊進行形勢戰備、職能使命教育,不斷強化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意識。他們經常組織開展“讀英雄傳記、聽英模報告、看傳統影片、唱戰鬥歌曲、講英模故事、吟英雄詩篇”活動,讓官兵從一段段戰史、一個個戰例和一名名戰將身上,汲取營養,激勵鬥志,隨時隨地做好領命出征的準備。

    “抬頭是天,低頭是海,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是駐守祖國南沙東門礁官兵的生動寫照。面對寂寞,面對艱難困苦,是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的“礁容、礁花、礁園、礁聯、礁歌、礁書”等軍營文化,使他們壯志不衰,軍威長振。“南行三千里,東門可為家,人在礁盤在,凱歌響天涯。”這首東門礁戰士集體創作的詩歌,道出天涯哨兵的壯志豪情。

    總政直屬文藝單位,是全軍宣傳文化戰線的窗口,這裡名人名家多,優秀作品多,構成軍營一道亮麗的風景。

    享譽中外的八一電影製片廠,55年來攝製了2200多部各類影片,全景式反映解放戰爭完整進程的史詩巨片《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系列,片長38小時18分鐘,354萬人次參加拍攝,是世界上放映時間最長的戰爭影片,也是世界上參演人員最多的戰爭影片;影片《地道戰》全球觀眾28億人次,其人數之多,影響之廣,在世界電影史上嘆為觀止。

    解放軍藝術學院推出一系列有影響的優秀作品,如《大河遺夢》等,共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246個獎項。

    總政歌舞團在全國全軍重大活動、重大演出、重大比賽中為軍隊屢獲榮譽。大型音樂舞蹈《一個士兵的日記》獲得劇目、導演、表演、舞美等32項一等獎。胡錦濤主席和軍委其他領導觀看演出後給予高度評價。

    總政話劇團推出在軍內外産生廣泛影響的話劇,如《衝破黎明前的黑暗》、《萬水千山》等,2004年創作演出的話劇《黃土謠》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填補了總政文藝團體爭創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的空白。

    總政歌劇團伴隨著人民軍隊的成長壯大逐步走向成熟。創作演出的《白毛女》、《洪湖赤衛隊》、《雷鋒》等百餘部歌劇藝術作品,在國際、國內各類大賽中屢獲大獎。

    還有毛澤東主席親自倡議成立的解放軍軍樂團,是國家級司禮部隊和大型管樂藝術團體,建團55年來圓滿完成歡迎世界各國國家元首、新中國歷次國慶大典、閱兵等司禮音樂演奏6000余次,受到各國同行和民眾的高度讚揚。

    “聚是一團火,散若滿天星”。軍營文化洋溢著陽剛之氣、陽剛之美,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有效載體,其中蘊含的激情和健康向上的情操,是一個民族永不沉淪的一支火炬和一聲號角。(記者喻國英 溫慶生 陳勁松)

責編:霍筠霞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