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跨越:從南昌起義到現代化軍(組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31日 08:10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週年

  

  (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資料照片)


 
  延安時期,吳起鎮練兵。    新華社發 


 
  淮海戰役中的突擊隊員。    新華社發 


 
  第二炮兵由單一核力量向核常兼備的戰略力量轉變。


 
  青藏高原官兵住上了“水、暖、電、氧”四通的宿舍。    鄒小慶攝 


  遍佈各軍兵種的院校走出一批批複合型軍人。


 
  海軍由近岸防禦型向近海防衛型轉變。


 
  核心閱讀


  從當年南昌城頭幾萬人的起義隊伍到今天強大的現代化軍隊,從當年的土槍土炮、大刀長矛到今天機械化、信息化的精良裝備,正是在一次次超越自我的歷史性跨越中,背負著民族希望的人民軍隊實現著自己的光榮與夢想。

  “八一”建軍節前夕,讓我們走近幾代中國軍人,傾聽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感受80載偉大跨越。  

  人 才

  長征途中,紅軍戰士邊行軍邊識字。

  延安抗大,敵人的傳單翻過來就是課堂筆記本。

  今天,遍佈各軍兵種的院校走出一批批複合型軍人,博士營長、碩士艦長、大學生士兵在軍營隨處可見。  

  86歲的老紅軍夏精才是在長征路上學會寫自己名字的。

  “連隊的文書或指導員寫好字,貼在每一個行軍戰士的背上,行軍途中後面的可以看前面的背,一次識一個字,日積月累,識的字越來越多。”

  夏精才清楚地記得,最早學會的,是“紅”、“軍”、“我”等字。

  就這樣,14歲加入紅軍的夏精才,在艱難的長征途中,也完成了另一個“長征”??走到黃土高原時,他已經能夠讀書看報,由一個為吃飽飯而參軍的窮孩子變成了一名懂得革命道理的紅軍士兵。

  80年風雨征程,80年天翻地覆。

  黎明前,南中國海某海灣。從戰艦和戰機上,呼嘯而出的導彈、炮彈、曳光彈把漆黑的海岸炸得如同白晝。幾十輛涂著海洋迷彩的兩棲坦克、裝甲車和步戰車衝出登陸艦,向岸灘撲將而去……

  一場現代條件下的登陸演習在近似實戰的背景下展開。

  當駕駛“001”號戰車的陳昌鋒衝上岸灘時,他的裝甲團已率先為後續登陸部隊在“藍軍”陣地上撕開一條長長的口子。

  同樣是從鄉下參軍的陳昌鋒,如今是海軍陸戰隊某旅旅長。與夏精才這一代老前輩不同的是,這位26年前從蘇北阜寧入伍的新一代中國軍人,經歷過海軍指揮學院、陸軍指揮學院、空軍指揮學院、裝甲兵指揮學院和外國指揮學院等5所中外軍事院校的深造,是軍事學碩士研究生,能駕駛5種型號坦克和裝甲車,會操作3種型號的現代火炮。

  陸地猛虎、海上蛟龍。陳昌鋒僅是中國新一代複合型軍人中的一員。

  從當年連書是什麼樣子都沒見過的紅軍士兵和八路軍、新四軍戰士,到如今駕馭高新技術裝備、角逐軍事變革潮頭的新一代軍人,人的素質的變化如同人民軍隊的征戰歷程一樣,跨越了千山萬水。

  雖然戰爭年代大多數官兵在參軍前目不識丁,但人民軍隊從誕生之日起,就沒有停止過向科學文化進軍。

  “有沒有這樣的學校,由於‘紙荒’而不得不把敵人的傳單翻過來當作課堂筆記本使用?紅軍大學就是這樣。他們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墻為黑板,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只有這一家。”

  這是埃德加?斯諾描繪的“紅軍大學”。

  “‘抗大’時,天天背著揹包行軍,坐著揹包上課,一天到晚揹包不離身,成了名副其實的‘揹包大學’。”老將軍張?秀這樣回憶“抗大”歲月。

  “毛澤東不僅親自兼任教育委員會主席,還經常授課,《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不朽的名篇就出自他在‘抗大’的講義。”國防大學教授徐焰説。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從一所所窯洞大學裏,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高級將領。從當年的“紅大”、“抗大”,到如今的國防大學和遍佈各軍兵種的指揮和技術院校,伴隨著人民軍隊的歷史進程,中國軍人的文化素質和科技素質實現了一次次跨越。

  據《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顯示:全軍現有67所院校承擔著部隊官兵的教育培訓,全國有112所普通高等院校承擔了國防生的培養任務。

  隨著全軍人才戰略工程的推進,懂謀略、善管理、會指揮的高素質人才群體正在形成。正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的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上有這樣一個令人振奮的數字:到2006年底,作戰部隊軍級領導班子成員10%有出國留學經歷。博士營長、碩士艦長、大學生士兵在今天的軍營隨處可見。  

  裝 備

  走上抗日前線時,2/3的八路軍戰士手中握的是大刀長矛。

  開國大典上,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幾乎都是從敵人手中繳獲,號稱“萬國牌”。

  快速機動的陸軍裝備體系,海空一體的海軍裝備體系,空地結合的空軍裝備體系,核常兼備的地地導彈裝備體系……新時期,我軍的武器裝備在逐步實現國産化的同時不斷升級換代。  

  2007年初,中國自主研製生産的殲?10飛機公開亮相,引起舉世關注??這種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鬥機裝備空軍並形成戰鬥力,標誌著中國空軍裝備建設邁上了新臺階。

  看到這條新聞,居住在武漢的張秀龍老將軍十分欣慰:如今的軍人,再也不用像我們那樣打仗了!

  鐵匠出身的張秀龍當過一段很尷尬的紅軍營長:全營200多人只有4支槍!

  “我一支手槍,一連連長一支駁殼槍,通信員一支步槍,司號員一支步槍。其他人都拿著梭鏢。”今年92歲的張秀龍當時是曾以“兩把菜刀鬧革命”著稱的賀龍手下的一名營長。

  有一次部隊得勝回來,很多戰士的大刀長矛不見了,政委問張秀龍:“刀呢?”張秀龍答:“我有槍還要刀幹什麼!”看見每個戰士都背了三四支槍回來,賀龍笑著説:“真是鐵匠,不錯!”

  武器的極端匱乏並不僅僅存在於紅軍時期。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八路軍在走上抗日前線時,2/3的人手中握的還是大刀長矛??直到1945年,總數超過90萬人的八路軍也只有37萬支槍,每支槍平均不足20發子彈。

  “每個人就3發子彈,打完仗,還要把自己打掉的子彈殼撿回來裝藥再用。”抗戰老戰士余新元回憶説,“有時繳獲了敵人的汽車,都不知道怎麼破壞。”

  1949年開國大典時,受閱部隊的武器裝備幾乎都是從敵人手中繳獲的,號稱“萬國牌”。

  “抗美援朝,我用的武器就是繳自日軍的‘三八大蓋’。”志願軍軍歌的詞作者麻扶搖當時是炮兵連的一名指導員。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正如當年的一首歌所唱的那樣,人民軍隊就是在這樣劣勢的裝備條件下,一次次戰勝國內外強敵的。

  武器裝備是軍事實力的重要物質技術基礎。早在建國初期,毛澤東就指出:依靠我們過去和較為落後的國內敵人作戰的裝備和戰術是不夠的了,我們必須掌握最新的裝備和隨之而來的新戰術。

  從第一輛國産坦克誕生到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坦克裝備部隊,從第一枚導彈到今天種類齊全、性能先進的導彈系列,從當年的木船小艇到今天一艘艘先進艦艇下海,從殲?5戰機到殲?10戰機……在一代代國防科研戰線工作人員的努力下,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在逐步實現國産化的同時不斷升級換代。

  “如今,我國已逐步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武器裝備體系和獨立完整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總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説。

  快速機動、立體突擊的陸軍裝備體系,海空一體、適應近海防衛作戰的海軍裝備體系,空地結合、攻防兼備的空軍裝備體系,核常兼備、射程銜接的地地導彈裝備體系……從常規武器的長足發展到國防尖端技術的重大突破,三軍將士捍衛祖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盾牌更加堅固。  

  訓 練

  遊擊戰、地道戰、地雷戰……戰火紛飛的年代,一系列以劣勝優、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讓“小米加步槍”一次次戰勝“飛機加大炮”。

  上世紀50年代的正規化訓練、60年代的“大比武”、70年代的“三打三防”、80年代的合同戰役戰術訓練、90年代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目標的訓練、新世紀新階段以打贏信息化戰爭為目標的訓練……和平年代,續寫風流。

  

  “師指揮員先後3次推遲發起進攻,致使一梯隊攻擊部隊在敵前沿停留時間達50分鐘;師申請上級火力支援,但卻沒有提供打擊的具體時間和區域;個別分隊在演習中沒有架設電臺,而是用對講機和軍用手機進行通信……”

  對於參加“確山?2006”演習的濟南軍區某摩托化步兵師官兵來説,演習導演部在總結講評會上指出的8大類問題,讓他們找到了與未來作戰要求之間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幫助演習導演部客觀分析出這些問題的是“部隊演習評估系統”,它通過匯入數十名信息採集員傳來的各類數據,運用計算機進行分析、比較、演算,從而檢驗出部隊整體作戰能力,評定部隊的演習成績。

  “部隊演習評估系統”的運用,是解放軍借助高技術手段提升訓練水平、實現軍事訓練轉變的一個縮影。

  事實上,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民軍隊也一直努力用訓練提升戰鬥力,並創造了一系列以劣勝優、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早在南昌起義部隊南下遇挫後,朱德、陳毅率起義部隊余部在廣東韶關犁舖頭休整。時任起義軍教導隊隊長的李奇中生前回憶,休整時,朱德指出:“我們人少,槍也少,要想戰鬥打得贏,就要根據我們的條件,講求新的戰術。”

  朱德要求起義軍將舊的疏開隊形改為梯次配備,以減少密集隊伍在接敵運動中受到敵人火力殺傷。這一新的疏開隊形在戰鬥中得到了檢驗,而國民黨軍隊直到1930年還在沿用舊式的一字散兵線。

  從紅軍時期“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遊擊戰術,到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抗日敵後創造的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等一系列讓日軍膽寒的戰術,從解放戰爭中大兵團作戰到抗美援朝中的空中戰術……人民軍隊之所以能用“小米加步槍”一次次戰勝“飛機加大炮”,靠的就是棋高一著、技高一籌的戰術和技能。

  軍事訓練是軍隊戰鬥力生成的基本途徑。新中國成立後,從上世紀50年代的正規化訓練,到60年代的“大比武”;從70年代的“三打三防”訓練,到80年代的合同戰役戰術訓練;從90年代以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目標的訓練,到新世紀新階段以打贏信息化戰爭為目標的訓練,人民解放軍緊扣時代脈搏、緊隨戰爭演變、緊貼使命任務,軍事訓練手段、形式、內容等,已經並正在實現著一次又一次歷史性跨越。  

  後 勤

  “紅米飯那個南瓜湯,挖野菜那個也當糧”,是紅軍戰士忍饑挨餓鬧革命的真實寫照。

  女軍裝收腰身“X”造型的07軍服,野戰訓練時的自行炊事車、洗浴車,軍人伙食標準改革開放以來提高了23倍……衣、食、住、行、醫,人民軍隊的後勤保障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換上07式新軍裝的南京軍區某部女軍官張玲在軍容鏡前反復照了好幾次。

  “新軍裝不僅品種多,而且考慮了性別差異,女軍裝收腰身的‘X’造型,讓女軍人的風采得以展現。”張玲説。

  從陸軍軍裝更適合中國人膚色的松枝綠到增加了翹度、顯得更挺拔的大檐帽,從採用獵裝式、使體型更顯修長的春秋常服到軍官胸前色彩斑斕的級別資歷章,07式軍服的精彩無處不在。

  “關鍵是根據個人的體型量體裁衣,使新軍裝特別的合體。”這讓與張玲一樣愛美的女軍人們感到特別滿意。

  看著電視上身著新軍裝的年輕軍人,老紅軍夏精才既為今天的軍人感到高興,又為自己感到遺憾??“當年,我是穿著露屁股的褲子參加紅軍的。”

  1935年初,紅2、6軍團打到貴州黔西縣,正在賣柴火的夏精才把木柴扔下就跟了紅軍。

  入伍後的夏精才並沒有馬上得到一套軍裝??很長時間,14歲的夏精才都是穿著露著屁股的破褲子。“後來有一次打土豪時,連長給了我一條地主婆的綢緞褲子。”夏精才回憶,“這條綢緞褲子穿起來很彆扭,打仗、行軍都不方便,我一直穿到了陜北。”

  在84歲的老八路強勇的記憶中,他的第一身像樣的衣服是平型關大捷的戰利品,14歲的他當時是吹響戰鬥衝鋒號的司號員。

  “戰鬥結束,繳獲的軍大衣足夠全師每人一件。”強勇回憶,那時,誰也沒奢望穿上八路軍自己的軍服,反正是繳獲什麼穿什麼。

  從戰爭年代的衣不蔽體,到今天顯示威武文明之師良好形象的07式軍服,軍裝的變遷見證了中國軍隊80年的發展。

  總後勤部有關部門介紹,從1950年全軍統一軍服制式以來,先後進行了12次軍服調整改革。剛剛配發全軍的07式新軍裝就有禮服、常服、作訓服和標誌服飾4個系列、600多個品種,實現了我軍軍服的歷史性跨越。

  同樣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的,還有與官兵生活密切相關的吃、住、行、醫。

  “紅米飯那個南瓜湯,挖野菜那個也當糧”,這句膾炙人口的歌詞,是紅軍戰士忍饑挨餓鬧革命的真實寫照。

  今天的軍營,官兵的飲食已由溫飽型發展到了營養型。

  不同兵種不一樣,但總的來説戰士伙食費標準每人每天達到了11元。濟南軍區某部班長曹聲文説:“這樣的伙食標準,戰士們不光可以吃得飽,還能吃得營養、吃得香。”

  伴隨著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軍人的伙食標準自改革開放以來已提高了23倍。制式化、野戰化的飲食保障裝備,以及野戰訓練時的自行炊事車、洗浴車等新型裝備的配備,讓這位班長深切地感到了什麼叫“保障有力”。

  “我們現在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純凈水,洗上了熱水澡,吃上了新鮮菜。”駐守在“生命禁區”帕米爾高原神仙灣哨所的鄧改軍在衛星電話裏告訴記者。

  即使在青藏高原,先進的取暖設備也能使海拔三四千米的營房在冬季保持20攝氏度的室溫,官兵不再靠燒牛糞取暖。還有信息化的政工網、遠程醫療系統,還有替代馬拉爬犁巡邏的直升機和現代化的邊境監控系統……

  鄧改軍高興地説:“高原官兵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祖國的溫暖,‘萬里邊關一日還’的夢想正在實現之中。”

  (新華社記者  王玉山  黃書波)

  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李維娜攝于《我們的隊伍向太陽??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就展》

責編:荀志國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