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05日 19:55 來源:
來源:人民鐵道報
文中照片為青工在工區的榮譽室學習參觀
莽莽草原,傳揚著大山深處小站工區幾代養路工人艱苦創業的生動事跡。
潺潺黑河,見證了鐵路職工58年如一日確保運輸安全無事故的卓越追求。
我們穿越內蒙古中西部腹地的京包鐵路線,走進大山深處的呼和浩特鐵路局集寧工務段福生莊養路工區,養路工人強烈的責任意識、自然淳樸的本色、積極的人生態度、永遠當好鋪路石的奉獻情懷,一次又一次地撞擊著我們的心靈。
平凡而執著的福生莊養路工區工人,以對黨和人民的無比忠誠,以“安全第一不動搖,執行規章不走樣,苦練硬功爭上遊、甘作道石不言苦的堅定信念,確保了鋼鐵大動脈58年安全暢通。
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劉志軍指出,呼和浩特鐵路局福生莊養路工區58年如一日,始終把黨和人民利益擺在第一位,紮根小站工區,確保運輸安全,充分體現了鐵路工人當家做主、艱苦創業、長期奉獻的優良傳統和本質特徵,于平凡中見偉大,于細微處見精神。他們的先進事跡和經驗,值得大力宣傳和推廣。全路各單位和廣大幹部職工要深入學習他們愛崗敬業、艱苦奮鬥的奉獻意識,學習他們盡職盡責、苦幹實幹的務實精神,學習他們按標準化作業、執行規章制度不走樣的嚴細作風,保質量、保安全、保暢通,為建設和諧鐵路,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崇高理想,堅定信念,熔鑄成福生莊養路工人安全為先、永遠當好鋪路石的精神支柱,支撐起養路工鋼鐵般的意志。他們敬業愛崗、艱苦奮鬥,獻了汗水獻熱血,獻了青春獻子孫,築起了鋼鐵大動脈上保安全、保暢通的豐碑
6742公里鐵路線穿越內蒙古自治區綿延起伏的草原、荒漠、高山,條條鋼軌築成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的鋼鐵脊梁。
鐵路是內蒙古經濟的命脈。內蒙古是共和國最早成立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如今70%的貨運週轉量靠鐵路完成。50多年來,鐵路為促進邊疆草原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廣大農牧民親切地稱鐵路為“幸福彩虹”。
鐵路為維護邊疆少數民族大家庭和諧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鋼鐵大動脈把內蒙古與祖國內地緊緊連接在一起。內蒙古各族人民讚頌鐵路是草原通向北京的“金橋”,是民族團結的象徵。
默默奉獻在草原鐵道線上的養路工人,確保了這條“生命線”半個多世紀的安全暢通。呼和浩特鐵路局福生莊養路工區工人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
地處內蒙古陰山山脈臥佛山下、與大黑河相伴的福生莊養路工區,自1948年8月21日組建以來,一代代養路工人艱苦奮鬥,實現了58年安全無事故,創造了全國鐵路幹線養路工區安全生産第一紀錄,這是中國鐵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和奇跡。福生莊工區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火車頭獎盃,獲得了“全國學習型先進班組”“鐵道部先進集體”“內蒙古自治區先進集體”等400多項榮譽稱號。
遼闊草原,無盡荒漠,鐵路養路難,而在福生莊工區養路就更難。
在福生莊養路工區,難就難在自然環境條件差,防災抗災能力弱。著名文學家冰心1935年沿平綏鐵路(今京包線)旅行後,在她的《平綏沿線旅行記》中,對福生莊有過一段形象真實的描述:“過福生莊站以東,山水奇偉,斷岸千尺,河水縈回。車道即緊隨山回路轉處,曲折而前。時有深黑的懸崖,危立河畔,突兀之狀,似欲橫壓車頂。”工區地處三面環山的風口,夏季高溫酷暑難耐,冬季嚴寒滴水成冰,春秋風沙不斷,線路病害時有發生。
在福生莊養路工區,難就難在線路坡度大、曲線半徑小、線路基礎磨損嚴重。工區現在管轄的京包鐵路571公里至583公里區段,最大坡度達9‰。線路九曲十八彎,曲線有30處,其中半徑600米以下16處,最小曲線半徑374米,最差?望條件不足100米。鋼軌使用壽命不足其他區段的1/4,曲線連接拉桿2800多根,線路三天不養護就有晃車現象,一年更換大小膠墊近2萬塊。線路養護難度和工作量是其他幹線區段的幾倍。
在福生莊養路工區,難就難在重載運輸密度大。這裡地處內蒙古物資、人員進出的黃金通道,是呼和浩特鐵路局運輸主要通道的咽喉區段,日均通過客貨列車110對、220列,僅5000噸煤炭重載列車日均達34列。這裡每8分鐘就通過一趟列車。
是什麼樣的責任意識、理想信念,支撐著福生莊養路工區一代代工人,58年紮根小站工區,甘願寂寞,艱苦奮鬥,執行規章制度不走樣,確保運輸安全?
是什麼樣的情懷,使福生莊養路工區老一輩養路工張鵬飛、鄭福年、張富、張順喜、張喜,臨終要求死後葬在工區後山這片異鄉的山坡上,繼續守望鐵路的安全暢通?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曾在這裡工作生活過的幾代養路工,調離多年後仍執意要回來看看,追尋感懷當年的往事?
大山深處一片荒涼的地方,一個艱苦的養路工區,一段養護難度極大的線路,為什麼讓一代代福生莊工區養路工人魂牽夢繞、割捨不下,成為他們心中的“聖地”?
2007年6月,沿著崎嶇的山路,我們驅車來到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卓資山縣福生莊。30攝氏度的驕陽下,鋼軌溫度達到50攝氏度至60攝氏度。我們僅沿著線路行走,汗水就順著額頭不停地往下流,更不用説養路工人帶上幾十公斤重的工具幹活要流多少汗了。看著隆隆駛過的重載列車,同行的福生莊養路工區工長趙軍自豪地説,“京包線每天為國家運輸10多萬噸煤,那都是從我們肩上過的!”
小站工區───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院落。磚砌的一排平房前,是工人們日常活動的操場、學技練功的露天課堂和鬱鬱蔥蔥的果園。工區值班室、文化學習室、榮譽室、小食堂,簡樸乾淨。透過窗戶玻璃望去,工區宿舍桌子上擺著不知哪位職工的《安全規則》和一本厚厚的、已經磨出毛邊的《鐵路線路修理規則》。
在灑滿福生莊養路工區工人汗水的線路上,我們看到了他們精心養路的一招一式,聽到了他們樸實無華的敘述。他們平凡的故事讓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路採訪,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種精神───這就是幾代養路人用熱血乃至生命寫就的“鋪路石精神”。這種精神,是鐵路工人光榮傳統在新世紀鐵路發展中的具體體現。這種精神,充分體現著福生莊養路工區工人的崇高理想、堅定信念和奉獻情懷。
“在這裡,處理線路故障無論時間多久,從沒有人要求正點下班。頭一天無論幹活多晚,從沒有人影響第二天出工。在這裡,個人的事很難説出口,但誰有困難大家都會幫忙。這裡的人已經和每一寸鋼軌、每一寸土地融為一體。”曾在這裡工作多年的包頭工務段呼和浩特西車間領工員陳建華聊起福生莊,仿佛又回到了當年:方圓幾平方公里的山溝溝裏少有人家,20世紀80年代,當城市裏的同齡人唱卡拉OK、出入舞廳的時候,福生莊養路工區工人的業餘時間都在大山深處的這個院子裏,商討解決技術難題,或是種花種樹美化院子。
坐在工區小院的果樹旁,我們靜靜地聽張成龍講自己家“三代養路工”的故事。
張成龍的爺爺張富,是福生莊養路工區的第一代養路工。1948年8月21日,福生莊養路工區成立。張富結束了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苦難日子。他和解放軍戰士一起搶修被破壞的線路,苦戰三天兩夜提前恢復了通車。1958年,張成龍的父親張順喜入路,成為福生莊養路工區第二代養路工。張順喜是一名巡道工,已退休多年的張富每天都要問問兒子巡線的情況。老人60多歲的時候還在言傳身教,時常陪兒子巡走一段線路,給他點撥一下。
1976年,已經83歲的張富老人身體每況愈下。那天,看著氣若遊絲的父親,已有心理準備的張順喜很想換個班,陪在父親身旁。可偏遇工區人手緊,張順喜左右為難之際,張富強睜開眼,揮了揮手。張順喜明白是讓他出工。猶豫了一下,他還是含淚走了。沒想到,這竟是父子的生死訣別。後來,張順喜總對兒子張成龍説:“那天若不巡道,爺爺走得肯定不安生。要記住爺爺的話,工區就是咱的家,安全是命根子,保安全就是報答黨,愛路就是愛國。”
1980年,張成龍子承父業,接班到工區,成為第三代養路工。張成龍常常告誡自己,要像爺爺、父親那樣守護好兩條鋼軌。施工封鎖線路,擔任工區駐站安全防護員的張成龍,負責車站和工區之間的聯絡。雖然車站行車室離家不足30米,任憑通話聯絡喊得口乾舌燥,他也不肯回家喝口水。他知道,安葬于工區後山伏虎樑上的先輩,無時無刻不在瞅著他,看他是不是盡了主人的責,看他是不是把鐵路安全當命根子一樣守護著。
樸實的養路工人,一群再平凡不過的普通勞動者,他們平凡的事跡讓人覺得就是每天發生在身邊的家長裏短。可他們的人生又是那麼充實,品格又是那麼高尚,心靈又是那麼純潔。在福生莊養路工區,自覺奉獻是一代又一代人自願的付出。
今年36歲的鄭雲典是土生土長的福生莊人。在家門口,鄭雲典從養路工、班長、工長干到如今的卓資山線路車間副主任。福生莊養路工區的老師傅趙樹生、尹四娃、藏守孝都為他高興。可私下卻沒少敲打他:“娃啊!咱不是靈巧人,憑的就是踏踏實實幹好活兒,不怕苦、不走樣,福生莊幾代人都沒給鐵路丟過臉,你要領好大夥兒呀!”
2004年8月,鄭雲典利用業餘時間整理料庫時,腳被擦傷。然而腳還沒好利索,他又一瘸一拐地上了施工現場。鄭雲典心裏明白,福生莊養路工區的工長一天不上線路,保準兒心就慌。2005年寒冬的一個深夜,鄭雲典接到線路斷軌的通知。他立即叫醒工友,帶上機具,趕到故障地點搶險換軌。在零下30攝氏度的曠野,他們的棉衣和頭髮被汗水濕透,凍成了冰冷刺骨的鐵板和冰棍,耳朵凍得失去知覺,手腳凍得不聽使喚,兩腿好像灌滿了鉛。但是,環境再惡劣,他們依然一絲不茍地按標準作業。鄭雲典説:“福生莊養路工區老一輩傳下來的光榮傳統,已經化做一代又一代福生莊人主動自覺的習慣。老一輩人以樸素的覺悟保安全、保暢通的輝煌歷史,如今已經轉化為一種群體意識、一種團隊行為。”
從傳承當中,我們感受到一種力量。從血脈延續中,我們感受到福生莊養路工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崇高的精神內涵。
在福生莊養路工區,工友們都説,工區榮譽室墻上貼著的那些“光輝形象”中,就數胸前挂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張義明笑得燦爛。
張義明,25歲走進福生莊工區幹巡道工,他的家在千里之外的河北雄縣。年年春節,他都守在工區。沿著福生莊養路工區管轄的線路,他已經整整走了25年。
大年三十,工友都回家了,工區小院顯得分外安靜。煤油燈跳躍著,將偌大一個身影映在墻上。剁餡、和面、搟餃子皮,一個人的年夜飯,張義明早已習慣了。他吃了10個餃子,背上包,走向線路。多少年了,年年大年三十晚上,他都是這樣過的。
張義明常常夢見走在家鄉的小路上,常常夢見喝家鄉的井水,常常夢見母親遠遠地站在村口向他揮手……他總是想,等閒下來,一定回趟家。可是,在福生莊養路工區哪有閒下來的時候。春季防春融亂道;夏秋季防翻漿冒泥、防脹軌、防洪災,還有線路上清理不完的雜草,幹不完的小修補;冬季防凍害、防雪害、防鋼軌“三折”,再加上福生莊養路工區的線路條件差,需要維修的地方太多了!就連家住本地的人,一忙起來,整月都回不了家,更何況離家千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