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遼寧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進展、做法及成效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9日 14:05 來源: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遼寧省林業用地總面積10425萬畝,森林覆蓋率35.13%。山區佔全省總面積的64%。集體林業用地9000萬畝,佔全省林業用地總面積的86.5%。遼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林業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自2005年3月開始啟動試點,到11月全面推開,歷經2年多的時間,已經形成了各級黨政領導親自抓、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林業部門全力以赴、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的喜人局面,並取得了較好成效。特別是溫家寶總理視察遼寧林改並給予充分肯定後,全省上下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了更高的認識,深切感到能否搞好這次改革是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也是從根本上解決林業發展的體制制約、實現又好又快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必須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改革取得實效。

    一、進展情況

    (一)積極推進主體改革。截止2007年3月底統計,全省已完成確權到戶主體改革面積4678萬畝,佔應改面積的59%;簽訂合同176萬份;調處糾紛5190起。全省已有6666個村完成改革任務,佔全省應改村總數的58.8%,有209萬農戶、625萬農民參加了林改,實現了確保質量、平穩推進的預期目標。

    (二)大膽探索配套改革。一是組織林農成立專業協會。在林改進展較快的本溪、丹東、撫順等市,分別組織林權到戶的農民成立了板栗、鹿業養殖、林蛙養殖、榛子加工和中藥材等專業協會,架起了産銷的橋梁,完善了社會化服務體系,深受農民群眾歡迎。二是積極引導新型林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面對林改後農民分散經營狀況,在丹東市抓了組建家庭合作林場試點,探索新的經營形式,解決了採伐限額、森林經營作業、産業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實現了採伐限額統用、經營作業合管和森林管護同步。三是加強林業要素市場建設。在寬甸縣建立了林業要素市場,開設了林權登記管理、森林資源評估、林木交易、林業法律諮詢與科技服務“五中心”和林業行政綜合管理、林權抵押貸款“兩窗口”,規範了森林資源流轉體系,為林農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四是開展了以林抵押貸款試點。先後在丹東、本溪兩市開展了以林抵押貸款試點。丹東市政府專題下發了林權抵押貸款工作實施意見的文件,寬甸縣農村信用社與林業部門合作,由農村信用社為獲得林權證的農民小額抵押貸款達800多萬元;本溪市林業部門與市人民銀行合作在桓仁縣啟動了以林抵押貸款業務;與市財政局聯合製定了《以林抵押貸款利息財政補貼管理辦法》,減輕了農民貸款壓力。五是鼓勵支持林地經濟發展。為推進林改工作,促進農民增收,省政府制定了林地經濟發展規劃,每年拿出4000萬元支持林地經濟發展,重點支持紅松、榛子、板栗、杏棗為主的4個百萬畝經濟林基地建設,林業特色種植和養殖産業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

    二、主要做法

    第一,改革模式多樣化。遼寧的省情林情與其他省有所不同:一是林業區域類型較多。東部與長白山接壤,是山地多林區,也是水源涵養林和天然林保護的重點地區;中部北部屬遼中平原,多為農田防護林,是平原綠化的重點地區;西北部位於科爾沁沙地南緣,半石質荒山和沙漠化土地多,是乾旱半乾旱地區;南部是沿海地區,大陸海岸線2920千米。二是公益林比重大,全省公益林面積佔林分總面積的50%以上,有的市超過70%;公益林中集體林佔80%以上。如果繼續實行集體統一經營管理,不僅管護問題難以解決,還會造成大量林地資源閒置,山區農民將繼續維持“守著金山要飯吃”的局面。三是集體林已落實到戶的山林面積少,需要新改革確權的面積多,其中沒有落實林權的佔78%。

    根據這一實際情況,首先實行分區突破,就是按照東、中、西各個區域的特點和改革的主要目的,因地制宜地確定了不同的改革模式。東部多林山區在提高林業建設質量的同時,積極利用、適度開發林地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改革的模式以家庭承包為主,基本是均山均林,解決農民致富的生産資料。中部平原農田防護林區,以平原綠化和農田防護林建設為重點,努力提高防護效益和建設質量,調動承包者對殘次林網改造的積極性。改革模式以拍賣和其他承包為主,即對農田林網實行拍賣流轉,收取更新造林抵押金,造林驗收合格後退還抵押金,實現改制改造的“雙贏”。如昌圖縣在對農田林網拍賣承包時,實行“兩輪承包、六次拍賣”。總的原則是優先組內、村內,然後再拍賣給外村,即:由村林改評估小組對林帶評估作價後,第一次在組內拍賣,第二次在村內拍賣,第三次對社會拍賣。對拍賣剩下的林帶重新作價,再進行同樣的三次拍賣。做到價格合理,群眾滿意。西部三北防護林區,以沙化和荒漠化治理為重點,在生態優先的情況下,積極開發沙産業。改革模式為兩種承包方式兼而有之,在多林村實行家庭承包;在少林村實行“一包二送三補貼”,明晰山林權屬,即:對立地條件好的山林流轉承包,實行均利;對立地條件差的高山、遠山、低劣質林地實行無償承包;對無償承包農民也不願意包的地塊,可從這次林改獲得的林木承包費和林地使用費收入中拿出部分資金進行補貼,還將有資金投入的生産項目向這些地方傾斜,鼓勵農民承包經營。無論哪種形式都必須以確權為重點,明晰林木所有權和林地使用權。其次實行分類改革,對商品林採取相對放寬經營政策,鼓勵對林地適度開發,合理利用,自願流轉。對公益林堅持公益性質不變,經營方式不變,實行“補償到戶、雙重管護,生態優先、適度利用,科學經營、有序管理”的辦法。公益林實行林改後,一是承包者能夠獲得公益林補償;二是科學適度開發公益林地,發展林地經濟,可以獲得一定收入;三是合理經營公益林,可獲得一些撫育間伐收入。

    第二,組織推動高位化。一是各級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林改工作並列入重要議事議程,加大了林改工作推進力度。省委書記李克強、省長張文岳、人大副主任楊新華、副省長胡曉華、省委常委王俊蓮等省領導針對林改工作先後12次做出重要批示。省委書記李克強去年4月到9月的半年時間裏對林改工作做出3次批示,明確要求“改革及其進程的推進要有利於生態建設、有利於提高林業效益、有利於農民增收”。省長張文岳要求“大力推進這項工作”。省人大、省政協領導等多次視察林改工作,並提出意見和建議。胡曉華副省長親自研究林改政策、多次主持全省林改工作會議、親自部署動員、親自調研檢查林改工作情況。二是省、市、縣、鄉政府層層成立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主要領導任組長;各級黨委、政府專題動員部署。省政府于2005年9月在本溪召開全省林改動員會議,去年全國林改現場會議後,省政府于10月11日在丹東再次召開全省深化集體林權改革工作會議,專題部署了林權改革工作。各市委、市政府先後召開動員大會,進行全面發動。三是各級黨委、政府出臺改革意見。省政府于2005年11月以遼政發39號文件下發了《關於深化集體林産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各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下發了改革具體意見。四是層層簽訂林改責任狀,強化目標管理。省政府將林改工作列入省對市考核林業工作的重要指標。市、縣、鄉、村四級層層簽訂責任狀。有些市把林改工作完成情況與鄉村幹部工資獎金挂鉤、與幹部政績考核和提拔重用挂鉤,有效推動了林改的順利開展。

    第三,部門指導經常化。全省林權改革的工作機制是各級政府組織動員,鄉村具體操作,部門搞好服務。各級林業部門進一步加強了指導服務力度。一是加強了林改政策指導。省林業廳先後制定了集體林産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及有關政策解釋、問題解答和專題輔導系列手冊等,為全省林改提供了政策法律、操作規範、林權管理等全方位的指導材料。去年又把各地改革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了梳理,形成了19條意見,以文件下發各地,尤其對承包費、補償費的使用等問題作了具體明確,化解了各種矛盾。已經下發了《關於進一步規範集體林産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關於嚴肅集體林權改革工作紀律的通知》等5個政策性文件。去年5月省林業廳召開全省林改工作座談會,針對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切實把握改革的三個著力點,即以利益關係的調整作為改革的“切入點”、以産權制度創新作為改革的“關節點”、以部門職能轉變作為改革的“支撐點”,努力解決好林改中的五個問題,即“務實”、“攻堅”、“協調”、“多贏”、“穩定”,這些對全省林改都起到了及時指導和把握方向的作用。在全省林權改革的關鍵時期,去年12月15日,省林業廳針對改革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又及時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要求各地抓住冬閒有利時機,把林權改革作為去冬今春的重點工作,集中時間、集中領導、集中人力,全面推進主體改革,在確保改革質量的前提下,實現2007年確權到戶率80%以上,主體改革進展較快的市縣著手配套改革試點工作。二是強化了林改技術指導。先後舉辦了市林業局長、市縣林改辦主任和鄉鎮林業站長培訓班,詳細講解了林改有關政策、林權糾紛調處和如何簽訂承包合同、林改工作流程以及林改檔案的建立與管理等內容,使各級參與林改的人員都成為“明白人”。全省已舉辦培訓班600多期,培訓人員5.5萬人次。為加強林改檔案工作,去年5月省林業廳和省檔案局聯合下發了《遼寧省集體林産權制度改革檔案管理辦法》,共同舉辦了林改檔案培訓班。三是強化了現場巡迴檢查指導。省林業廳實行了廳長包片、處室包市,兩個市配備一名林改聯絡員的工作機制。深入鄉村開展了經常性巡迴檢查指導,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確保了林改順利進行。四是財政、司法、宣傳等部門積極支持林改工作。去年全省各級財政共安排林改專項經費2274萬元,其中省財政投入800萬元。司法部門積極參與林業糾紛調處,發揮了重要作用。宣傳部門組織各新聞媒體加強林改宣傳,形成了強大的輿論氛圍。

    第四,具體操作規範化。各地在林改工作中始終堅持依法依規和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堅持因村施策和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普遍採取了先行試點、積累經驗再行推開的做法。改革工作中,村組的改革方案經過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2/3或成員代表2/3的同意方可實施。去年通過省級林改驗收的鄉、村,群眾滿意度平均為98%以上。在林改中還注重加強了林權糾紛調處工作。一是堅持尊重歷史、面對現實,本著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的原則,客觀、現實地妥善處理和解決問題。二是嚴格貫徹執行土地承包法、合同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注重符合民意和兼顧公平地進行調處。三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依靠群眾,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並採取政府引導、群眾參與、上下結合、民主協商的方式進行處理。四是按照“先易後難、先內後外”的程序進行調處。對違法違紀、群眾反映強烈,民主協商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司法途徑進行處理。五是實行縣、鄉、村一級抓一級的分級負責制,把糾紛問題解決在基層,確保林改在穩定和諧的環境中進行。

    第五,改革宣傳社會化。一是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進行廣泛宣傳。試點啟動以來,先後組織省內新聞媒體對林改進行了系列報道,其中省以上新聞媒體專題報道達70多次。對為什麼改、改什麼、怎麼改以及幹部群眾關心、擔心的問題形成了新聞通稿,在省級媒體上播發。先後組織記者團深入到鄉、村進行實地採訪,遼寧日報、遼寧電視臺等進行了系列報道。特別是遼寧電視臺在《今晚直播》節目中對為什麼要進行林權制度改革、改革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等問題,通過參與改革的農民現身説法,進行了長時間的專題報道,解除了社會各界種種不必要的擔心,讓大家看到了改革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二是各市在地方黨報開闢了“市委書記談林改”專欄,進一步加大了林改宣傳力度,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三是向農民發公開信,廣泛宣傳林改的目的、意義和政策,全省發出公開信140多萬份。四是省和重點市編輯林改錄像片,在省、市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1/2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