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回歸後,香港賽馬場奏起了國歌,兩位馬主用“紅旗”給自己的馬命名;作為香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香港賽馬文化發生了改變。 |
專題:CCTV-新聞“香港回歸十週年”特別報道集錦
CCTV.com消息(新香港故事6月20日播出):點擊看視頻〉〉〉
香港賽馬會經歷了10年風雨
許多香港市民熱愛賽馬
許多香港市民熱愛賽馬
回歸後,香港賽馬場奏起了國歌,兩位馬主用“紅旗”給自己的馬命名;作為香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香港賽馬文化發生了改變。而作為香港最大慈善機構的香港賽馬會經歷了10年風雨,從遭遇非典到面臨地下賭博的巨大挑戰,如今它轉危為安,還承擔起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的重任。
本集特別邀請香港賽馬會公司發展執行總監麥建華先生,講述回歸十年,馬會發展的歷程,包含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比如面臨地下足球博彩的強烈衝擊,馬會如何有效疏散和引導……節目中還將出現幾位馬主和一位經驗豐富的騎師,講述回歸後他們與馬之間的故事。
詳細內容:
這個可容納八萬五千人入場的賽馬場是填海建成的???香港沙田賽馬場。
這是2006年11月的一場比賽。鈴聲響了,馬出閘了。觀眾如醉如癡。接近終點了,現場氣氛幾近瘋狂。在一個陽光明媚的週末下午,將一週的疲憊釋放在九到十場的比賽裏,下幾注碰碰運氣,這就是香港賽馬。香港每週有兩個賽馬日,場內外平均有超過百萬人參與,同時,全球五大洲超過十億人口,通過二十多家電視臺的轉播,也在同一時間將目光集中到香港。關於馬的故事、馬的報道、馬的傳聞,每天都是這個城市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香港回歸後,“馬照跑”已成為香港原有生活方式維持不變的最佳寫照。外國傳媒在1997年前曾預測,香港賽馬會在九七後將不復存在。所以,回歸後的首個賽馬日,幾乎所有香港報紙都以“馬照跑”作為標題,顯示政權交接平穩,生活依舊。回歸十年,香港賽馬會運作如常,它一年給特區政府上繳的稅款達到一百多億港元,約佔特區政府稅收的10%。作為一個不牟利的慈善機構,香港賽馬會已經成為了當今全球最大的公益企業。
2006年12月9日,香港賽馬拍賣會如期舉行。這項已有十二年曆史的活動在每年年底舉辦,拍賣會的最高成交額被視為這一年香港經濟的風向標。經濟好壞看看馬的拍賣價就知道了。在2006年的拍賣會上,當天最受矚目的是一匹名叫“丹山”的馬,買主對“丹山”的叫價一路攀升,最後竟然以七百五十萬港元的天價成交,創下十一年來的最高紀錄,較之回歸前的1996年,竟高出四百五十萬港元。
回歸後,香港的馬雖然“照跑”,但它到底是怎麼跑的?跑出了什麼變化?香港賽馬會的公司發展執行總監麥建華,正好是回歸前進入馬會的,他見證了十年來香港賽馬的有趣變化。
麥建華:從來沒想過會來馬會工作,因為我的專業是搞工程的,我是一個土木工程師。
據統計,香港有兩百多萬馬迷,幾乎佔了香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像大多數港人一樣,麥建華從小就受到賽馬文化的熏陶。
麥建華:我很小的時候就愛看馬,它們很美。尤其是馬出閘的時候,它的動力感很強,我一聽到馬蹄的聲音,就讓我興奮。
回歸前,一個偶然的機會,讓麥建華進入了香港賽馬會工作,成為馬會的主要管理者之一。對回歸後的第一場比賽,他印象深刻。
麥建華:回歸以後,我們也有一些有趣的經驗,一點點小的變化。
回歸前,每場香港賽馬大會前都要演奏英國軍樂。回歸後,國歌代替了英國軍樂。很多港人第一次聽到國歌,是在回歸後的馬場上。初次聽國歌,港人難免都會有陌生感。
麥建華:國歌是在1997年回歸以後,才在香港的馬場奏起。我們開始的時候,有點擔心,大家都不習慣,不知道國歌奏起來的時候,應該怎麼樣。
麥建華:我們的評述員慢慢地向大家介紹,要站起來,歌詞的意思是什麼……經過這麼多年,當中國香港拿一等獎的時候,大家都很投入。
1996年7月1日,香港賽馬會將沿用多年的“英皇禦準香港賽馬會”,改名為“香港賽馬會”,去除了名稱上的殖民統治色彩。一年多以後,在香港的賽馬場上又響起了《義勇軍進行曲》。這項外來的體育和博彩活動,如今已經深深地烙上了中國香港的印記。
在每年九月至第二年六月的香港賽馬季,一週有兩場賽事,分別在位於港島的跑馬地馬場和九龍的沙田馬場舉行。對於港人來説,賽馬日如同節日。賽前,所有賽馬都要亮相,以方便觀眾下注。在賽馬亮相過程中,馬主可以走到場地中央和騎師、馴馬師進行簡單溝通。這是一種榮譽。
每匹賽馬都有自己的名字,這匹馬的名字叫“紅旗飛揚”,他的主人是兄弟倆,他們在香港從事金融行業。
陳尚仁:人們用自己喜歡的東西給馬起名。有人喜歡蝦,就用蝦來給馬命名。
馬主在給自己的賽馬起名字時都煞費苦心,有的以自己從事的行業,有的以自己的願望或理想給馬起名字。而陳氏兄弟買過的所有馬都是以“紅旗”命名的。“紅旗飛揚”、“紅旗勇士”等等。
陳尚智:紅旗有親切的感覺。因為我小的時候,我爸爸教我唱國歌,唱東方紅,所以就覺得紅旗很壯觀。
陳尚仁:紅旗代表我們中國,是國旗。而且從顏色方面,我們覺得紅色旗很鮮艷,紅旗代表勝利,我們第一匹馬叫紅旗勇士。紅旗勇士在我們想象中,是手拿勝利旗幟的勇士,通常拿旗子的人,都是第一位的。
陳氏兄弟不僅給自己的馬起紅旗的名字,甚至連領帶,他們都係紅顏色的。
注入了新的歌聲、新的顏色,持續了一百五十年的香港賽馬越發妖嬈。
賽馬運動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由英國僑民帶入香港,但最初的一場比賽是在澳門舉行的,因為當時香港還沒有賽馬場。1844年,香港黃泥涌谷的一片平地被辟為馬場,由於賽馬帶來了歡樂,人們從此把黃泥涌谷稱為快活谷、跑馬地。
1890年,香港開始舉辦賽馬博彩,此後賽馬也被稱為賭馬。由於費用高昂,賭馬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是屬於洋人和少數上層港人參與的高級娛樂活動。直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隨著費用的相對降低,賭馬才逐步成為大眾化的活動。
香港作為一個發達的商業城市,部分市民有著強烈的投機心態,以小博大、發運氣財,符合很多港人的心理。確實,每場比賽都會製造出幾個百萬富翁。加上香港空間狹小,在馬場中仰望藍天、環視綠茵,一舒鬱悶,可以暫時忘卻壓抑感。一百五十年來賽馬運動在香港的成功,恐怕連最初引進它的好事者也始料不及。
麥建華:當時香港的一些大家庭都需要每年為他們的女兒準備五套新衣服。原因是當時我們每年舉辦五天的賽事,家裏的孩子長大,要見人的時候,要帶她外出,每一次就穿一套新的衣服,是這樣的。所以你看賽馬不單是體育,當時已經發展成為一種社會生活模式。
香港明令禁賭,為何賭馬能如此風行呢?主要原因是香港賽馬會是一個非牟利的機構,它的股東是全部香港市民,馬會經營的所有盈餘都將回饋社會。
麥建華:所有的資源都捐給慈善,沒有一塊錢,會落入私人的口袋。
香港賽馬的經營歷史也是一部香港傳奇。香港賽馬不但滿足了人們的投機心理,馬會還通過賽事募集到巨大的利潤,將它轉化為社會福祉。香港賽馬會不僅是這個城市最大的納稅機構,它還運籌很多公益項目,如賑災、科研、教育和改善生活環境。很少有人知道,香港著名的海洋公園、維多利亞公園、大球場等大型公共場,多所院校和科研機構都是由賽馬會投資興建的。 香港賽馬會還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它的日常員工就有一萬七千多人。可以説,香港賽馬會是現今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奇特的慈善機構。
麥建華:國外的馬會絕大部分都是商業經營。有一些是非牟利的,比如説是政府的一部分,但是它沒有慈善事業。一個非牟利而且做慈善事業的馬會,只有香港是這樣。
在過去的十年裏的,香港賽馬的征程並非一片坦途。1997年,金融風暴重創東南亞,香港雖然抵擋住了國際金融大鱷的狙擊,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馬會業務也面對嚴峻挑戰。從2000年到2001年,投注總額下跌了百分之四點一。進場人數亦告下跌,平均每個賽馬日較上季減少了三萬七千人。2003年,非典在香港爆發,而恰逢此時,年度最大的賽事女皇杯就要舉行。非典期間,如何保證國際著名騎師和昂貴的賽馬的安全?
麥建華:2003年4月的女皇杯,有一個很困難的決定,是要停止還是要繼續?
麥建華:因為當時外國很多得過冠軍的馬要來參賽,有一些人打電話來問:“我們能來嗎?我們要取消嗎?”
女皇杯能否舉辦,已經不僅僅是幾場馬賽的問題了,外界希望以此來探測:“非典對香港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港人生活是否還能正常地進行”。非常時期,馬會面臨著抉擇。
正是在非典期間,一匹名馬來到香港,陳氏兄弟買下了它,它正是我們之前提到的賽馬“紅旗飛揚”。
陳尚智:比如紅旗飛揚它就是在非典期間來到香港。 當時香港養馬的人少了,我們覺得有希望當馬主,因為在香港做馬主要抽籤,很難的。
在香港,成為賽馬會的會員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但你成為會員並不意味著可以成為馬主,因為等待成為馬主的人太多,不但需要履行複雜的程序,最後還要經過抽籤決定。陳氏兄弟,就是在遞交申請後的第三年才成為馬主的。不計前期投入,一個馬主每月在一匹賽馬身上的投入在一萬港元以上,高的超過三萬港元。如果比賽停辦,馬主的損失很大,因此非典期間,賽事的起伏對陳氏兄弟來説也是一個考驗。
陳尚仁:經濟不好的時候,心情就一定是不好的。又擔心生意,又擔心沒有生意,又擔心做了生意會虧本,樣樣心情都不好。但是你來賽馬之後,如果馬贏就更好了,你會有些驚喜,而且你的心情也會好轉,令你的信心會好一點。
2003年3月,香港賽馬會宣佈,香港女皇杯賽馬大會將在下個月如期舉行。作為世界頂級賽事,很多國際著名賽馬和選手雲集香港,一萬九千名觀眾到場觀戰,盛況空前!香港通過賽馬向全世界傳達了自己的信心!
麥建華:在非典的時候,我們是馬照跑,還有超過一萬多人進場,我們要向全世界展示香港是繼續下去的。
比賽並不是賽馬的全部內容,賽馬日,馬場的所有設施都會曝光在媒體面前。非典期間,在馬會的餐廳裏人潮洶湧,這與外界想象中香港餐廳的門可羅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危機中,香港完善的服務和管理給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
陳尚仁:馬一齣閘的那一刻也是最緊張的時候,它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整個比賽結果的。出閘之後那段時間,就沒有那麼緊張了,因為出閘那段時間,它就是跑。無論跑在前面,在中間,在後面,和你估計的情況可能會有一些出入。
陳尚仁:轉彎進入直道,人就開始緊張程度開始提升,當它進入直道,跑到一半的時候,你應該開始知道覺得形式是怎麼樣的。最後的二百米,如果那場賽事是很激烈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會在那兒喊。喊我們自己的馬匹,希望它跑快一點,跑贏。那時候也是緊張的,如果是兩匹馬,或者兩至三匹馬一起衝過終點,爭奪的時候,那些就是最精彩的賽事。 喊得嘴都不停,我們試過喊得喉嚨啞了。
在非常時期的“馬照跑”也給陳氏兄弟帶來了驚喜和好運。他們的“紅旗飛揚”一路狂飆!
陳尚智:紅旗飛揚幫我們贏的獎金是一千六百萬,在經濟這麼低迷的時候,給我掙了一千多萬回來,你説好不好?
有人説,一進馬場,不分國籍、不分貧富,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尋求下一場賽事中的“頭馬”,等級界限被模糊了,即使它是一種幻覺,大家也樂意接受。所以無論社會如何變化,馬迷總是希望“馬照跑”。相信很多港人對非典時期的“馬照跑”還留有深刻的印象,那是逆境中的溫馨回憶。
回歸後,“馬照跑”遇到的最大阻力,實際並不是來自金融風暴和非典,而是來自於地下賭博的挑戰。網絡快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趨勢在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部分不法之徒看到了機遇,開始登陸香港,利用網絡、手機等新型通訊工具快捷、便利的特點,吸引香港年輕人參與足球賭博。在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期間,這種地下賭博在香港可以用猖獗來形容。
麥建華:一些海外的莊家登陸香港,他們不單打廣告,提供五花八門的不同的投注方法。
呂大樂:他們不收現金,你説就可以,不用拿現金也可以去投注,對很多人來講是非常吸引人的一個做法。
每週全世界有幾十個足球聯賽、上百場比賽舉行,這些比賽都成為地下莊家的商品,年輕人只要打開電腦,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所有的比賽信息。在家就可以下注,下注還可以打折;這一切是進行正規經營的香港賽馬會無法做到的。
呂大樂:不同年代的香港人,他們的興趣在改變,常去看賽馬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年紀越來越大的人才去看賽馬,年輕人現在都對足球興趣比較濃,你怎麼樣去發展,怎麼樣去面對香港人興趣的改變。
2002年的世界盃期間,每天都有上萬年輕人聚集在蘭桂坊酒吧街觀看大屏幕上的足球轉播,而參與地下賭球的人數同樣驚人。對於香港賽馬會來説,這是一個看不見的對手,它的壯大,不僅會使政府的稅收流失,更可怕的是,它將使政府失去對博彩活動的控制。
麥建華:産生很多的社會問題,社會資源流失,貸款容易産生腐敗、債務,所以當時香港政府要求馬會去提供這個服務。因為我們是一個非牟利的機構,香港市民不希望看到商業的賭博機構,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接受了這個任命。
呂大樂:你能夠怎麼樣做好事情給市民提供方便,令那些喜歡賭博的人都到你規範的地方、正規的地方去投注。惟一的方法就是競爭、規範,希望能夠達到一個平衡。
香港特區政府和地下賭博的鬥爭持續至今,他們鬥爭的方式非常奇特有效,沒有採取一刀切,全面強行禁止的方式;而是利用香港賽馬會採用疏導、規範並行的方式與之全面競爭。香港賽馬會用一年時間不動聲色,對地下博彩進行了系統透徹地研究,然後向香港市民推出合法足球博彩服務。
麥建華:我們只提供一些資信好、公信力好的賽事,我們不希望提供一些容易作假的足球賽事。
賽馬會長期取之於民,造福社會的宗旨也最終贏得了廣大香港市民的支持。
陳尚仁:比如説賭馬輸了,通常我們香港有句俗語就説鋪草皮。鋪草皮就代表馬會做一些公益事業,不是説我們輸了,就直接把錢給了馬會。
麥建華:我們成功地把地下的投注轉到受規管的渠道。我們到今天接受的投注大概是每年三百億港幣。我們很高興得到市民的接受和支持,讓市民認識到在一個規管公平公正的渠道上,對他們來説是好事,對社會也好,對慈善也好。
規範和疏導並行的戰略逐漸收到了成效,賽馬會開發的足彩等新的博采種類,逐漸壓倒了非法賭博。同時,更多的觀眾回到了賽馬場,“馬照跑”的事業日見蓬勃。
香港的賽馬全部集中在沙田馬場的馬廄內進行專業飼養。這些賽馬生活可謂優越,他們有健身房,甚至有跑步機。所有馬主不能騎自己的馬,但是可以和馬近距離接觸。陳氏兄弟很喜歡去看自己的“紅旗”賽馬。
陳尚仁:星期六星期日有時間,我們就會看望馬匹。通常拿一些胡蘿蔔給它吃,這些對馬來説就是大餐了,它平時吃的是草和穀物,胡蘿蔔就相當於給它加菜了, 豐富一些。和它玩一玩,摸一摸它。
買馬需要眼光,並不是所有的馬都會給馬主帶來驚喜。有一匹名叫樂樂的馬就是這樣,它來到香港後,一場比賽都沒有參加就退休了,因為每次起跑,它都不肯出閘。
麥建華:樂樂很年輕的時候,不愛跑,不出閘,從來沒有參加過比賽就退休了。我們把它送到內地以後,竟然發現它很喜歡跳,跳了一個全國冠軍。
來到內地後,樂樂卻如魚得水,它不愛跑卻很愛跳。
回歸後,香港賽馬會向內地贈送了大量退役純血馬,它們由專機接送,待遇非同一般。迄今,香港賽馬會已向內地捐贈了四百多匹退役賽馬。這些馬在亞運選拔賽、全國錦標賽中均表現出色。很少有人知道,連大連女騎警的三十六匹精良座騎也是由香港賽馬會贈送的。回歸後,兩地交流進入了新的階段,連馬也搭上了交流的班機。
2005年香港開始爭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馬術比賽,他們列出了無可辯駁的理由:一、香港每年兩次舉辦賽馬國際比賽;二、從馬的運輸,到馬落地後的馬醫院、馬化驗所,香港都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曾蔭權:2008年奧運馬術比賽得以在香港舉行,奧運比賽項目能夠第一次在香港舉行,非常令我們興奮,我們一定會全力以赴,將奧運馬術比賽,辦得有聲有色,為香港為國家,帶來驕傲和榮譽。
麥建華:當然是很興奮,因為這是中國人第一次辦奧運會,是國家第一次辦奧運會,我們能直接參與,感受到奧運城市的氣氛,大家很高興,但是也有一點緊張,因為時間上是很緊迫的。
國際賽馬聯合會曾經非常懷疑,香港能否在兩年時間內,高水準地完成馬術場館的建設。2006年8月,他們隨國際奧委會對香港的奧運場館建設進行了一次全面地考察。
麥建華:當時他們參觀我們的設備。他們説我們的要求是要在短時間內能疏散兩萬人。
香港沙田馬場,同時可以容納八萬五千多人觀看比賽,而僅僅一個普通的週末入場人數就會超過五萬人,而疏散他們的時間只需要十五分鐘。香港地鐵還專門開闢了一條專線,只為週末疏散沙田的馬迷。
2008年奧運會馬術比賽將設置三項賽。場地障礙賽和盛裝舞步比賽將在沙田賽馬場擴建成的主賽場進行;越野賽部分安排在雙魚河鄉村俱樂部會所和香港高爾夫球會會場內舉行。2006年1月,奧運馬術場館開始投入建設。香港將在沙田馬場和香港體育學院,修建兩個可容納兩萬人的馬術比賽場館,以及十多個訓練的場地,三百多個馬廄,並配備獸醫院、化驗所,香港正在竭力打造一屆最好的奧運會馬術比賽。
麥建華:八億港幣,這是我們對社會的無償提供。時間上還是緊迫的,我們會盡最大的努力。
陳尚仁:有些朋友説,這個名字很棒,紅旗飛揚。有的朋友就説,真行,整天贏。
陳尚智:大家仔細看,一面紅色的旗飄著,真是很好看。
麥建華:過去十年馬還是照跑。
責編:嚴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