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亞視記者李彤:回“家”的感覺真好 
──CCTV-4聯合亞視 香港回歸特別報道主持人李彤專訪系列之一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19日 14:32 來源:CCTV.com

專題:新聞訪談-CCTV.com新聞
專題:CCTV-4《香港?香港》特別節目

CCTV.com消息(記者朱春鳳 北京報道)魯健在博客“健行香港前奏”一文中寫道:“我和香港亞視美女記者帶給你一個回歸十年的活力香港”。這裡的美女記者是誰?記者在CCTV.com健行香港”專題網頁上了解到她叫李彤,除了寥寥數筆的簡介“93年加入亞視,現任亞視新聞部助理採訪主任兼北京記者站站長”之外,在互聯網上幾乎找不到更多有關她的信息。

 

李彤,何許人也,為什麼亞視推薦她作為代表與CCTV-4聯合報道此次香港回歸,究竟她有何過人之處?帶著網友對她的種種好奇,記者撥通了以00852開頭的李彤的電話……記者出身的李彤,面對記者的頻頻發問,應答不急不徐,聲音溫和動聽,邏輯清晰敏捷,十多年的記者“功力”,躍然而現。

 

2004年在中南海紫光閣採訪

 

回歸十年,走過的路有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十年光景,無論如何總是教人難忘……身邊的人物事景有多少的變和不變?都讓人留戀?因為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是李彤在CCTV.com上給網友的寄語,透露出她複雜的心緒,十年彈指一揮間,香港的變與不變,説不盡、道不完。

 

“身邊的人物事景有多少的變和不變,都讓人留戀”。十年了,當探究什麼變了,什麼不變時,李彤坦言,“這個話題很大,變的話可以説什麼都變了,政府層面,政府第二屆了,特首也變了;社會基建變了,多了好多公路,97年回歸前用的是舊機場,現在用的是新機場;以前政府官員大多説英語,現在官員基本都是中國人,更多的用中文,這些都是比較明顯外在的變化。”

 

作為記者,李彤對於“變”體會最深的是自己的身份不再“尷尬”了,“以前我們的身份是挺尷尬的,比如領導人外訪活動我們去採訪,我們既不屬於中國代表團,也不屬於對方代表團,而屬於第三地記者。97年以前外訪,我們不是正式的記者代表團成員;97年後,我們是隨團記者。正因為這個變化,我也經常到外國隨團採訪,最近剛從德國(採訪G8峰會)回來。”

 

2005年在牙買加採訪

 

香港回歸後香港傳媒可以在內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設立記者站,“正因為這個變,我才會到北京。十年來,從新聞量來説,香港關注內地的新聞報道越來越多。以前在內地的採訪也多,但當時香港進入過渡期後,主要關注香港回歸政治性、政策性比較強的新聞。97年後,港人治港,涉及兩地的政治新聞明顯少了很多,更加關注內地的經濟發展了。還有,以前內地好多部門對我們來説都比較陌生,很少接觸。但現在各個領域合作都比較多,比如説林業局,因為向香港贈送大熊貓,這半年來我們跟他們接觸也挺多的。”

 

贈港大熊貓

 

因為從事新聞工作的緣故,李彤比一般人對於“變”的感受也許更多。然而在李彤心中,“儘管生活質量有變化,但香港生活方式基本不變。”比如,“香港經歷SARS之後,大家很快恢復了正常生活,這是香港人‘典型的一種生活模式’。” 也許變與不變,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只是一種心理上的感覺。對於李彤而言,香港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精神氣質,是不變的。

 

也難怪回顧香港的變與不變之後,李彤很有感觸,“過去十年香港經歷了很多比如SARS、金融風暴,對香港來説衝擊很大,雖然這方面讓人覺得‘家’走的路不平坦,但每次從國外也好,內地也好,採訪完了,還是回家的感覺最好。”記者向李彤求證,“這裡的‘家’一語雙關,對個人而言是香港,對香港而言是祖國,對麼?”李彤很肯定地説,“對,可以這麼理解。”

香港夜景

相關新聞:

魯健邀網友健行香港

魯健談香港:追警察 拍署長

李彤:擔心不能與魯健“擦出火花”

責編:朱春鳳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