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6.5世界環境日 CCTV新聞邀您共建綠色家園
文匯報消息:藍藻水華,不僅會將好水變成“死水”,而且其中微囊藻等有害藍藻分泌的毒素已成了嚴重影響水質量安全的重大隱患之一,對人類健康造成直接和間接的危害。最近,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即將發表在水資源領域核心刊物《水研究》上的一篇論文,闡述了其中的危害。
微囊藻雖小危害多
全世界約70%的湖泊中分佈有藍藻,在藍藻大家族中,不少是無毒或低毒的,但也有一些種類會分泌較強的毒素──微囊藻毒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有趣的是,隨著季節的變換,不同種類的藍藻會分別“唱主角”,一旦輪到毒藻“上臺”並引發水華,藻類衰亡時釋放出的大量毒素就會直接或間接地毒害水中生物,甚至人類。
據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專家俞順章教授介紹,純品微囊藻毒素的毒性與眼鏡蛇毒相當(當然,自然界的微囊藻毒素被水稀釋後不會有這麼毒)。它是有名的肝毒素,實驗證明,動物胚胎時期如果接觸了它,就可能損傷肝臟。如果水中藻毒濃度較大,即便只是沾上皮膚,也會引起皮膚過敏、搔癢、發麻,甚至皮疹。
研究表明,當這種毒素在水中含量超過1微克/升時,就會對肝癌有促癌作用。論文作者、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宋立榮告訴記者,微囊藻毒素可能通過食物鏈在水生物中富集,因此爆發微囊藻水華的水域,如果毒素濃度超過1微克/升時,不僅不適合作為人類水源,連其中的水産品也可能不適合食用。
下月起藻毒素強制檢測
有人通過研究建議,當一升水體中的微囊藻細胞數低於1萬個,處於安全水平,當數量達到21萬就觸碰了“警戒線”,高於120萬個則拉響了紅燈警報,萬一牛羊飲用了這樣的水,就有可能會中毒。
微囊藻毒素已經危害到巢湖、滇池、太湖等我國多個大型湖泊。目前國家標準《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測定》已經由水生所負責制定,並於今年1月1日實施。而且,從7月1日起,微囊藻毒素檢測將作為我國生活飲用水的一項強制性必檢指標,以保證我國飲用水和水産品的質量和安全。
覆蓋抑藻已初見成效
被微囊藻毒素污染的水會有股土腥味,怎樣去除水中毒素?“煮沸泡茶、麥飯石對去除毒素幾乎沒有作用。”俞順章帶領課題組作了大量實驗後,得出這樣的結論:活性炭、漂白粉都能消除水中90%以上的藻毒。
打撈、投藥,都不是長久的治藻良方。2005年,課題組在3000多平方米的魚塘中嘗試覆蓋部分池塘水面,有了意外發現:覆蓋了池塘1/3水面後,藻類數量下降了90%,池水變清了。俞順章解釋説:流水不腐,蓋住的水面在抑制藻類光合作用的同時,也降低了水溫,利用溫差加強了池水的對流,等於改善了池塘中的“微循環”。不過,在面積更大的湖泊中應用,效果還有待檢驗。 (記者 許琦敏)
責編:趙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