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騰芝,70歲,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草碾鄉新立村村民。他51年記了18600多篇日記賬,一本本“日記賬”,記錄了小山村的變遷。
清晨,雨後的新立村如水墨畫般鑲嵌在燕山深處,騰芝老人正站在自家的青瓦小屋前向遠處眺望。
騰芝老人家裏有7個紅色的大木箱子,其中4個裝的是他的日記和賬本。從1956年3月2日到現在,騰芝每天記日記,還記有上千份附注賬。如1970年1月26日的日記寫的是“趕集買年貨”,附注賬則詳細列出所買酒、鞭炮、醬油、鞋帶、窗戶紙等的單價、數量等,年貨總花費是10.52元。
老人翻看著日記和賬本感慨道,“那時家裏困難,我念了4年書就退學了。正好入社,村裏就叫我當記工員。”他指著1961年2月12日的日記,上面寫的是:“臘月二十七,小隊分過年白麵,每口人2斤,1斤1毛8分3。”
老人又翻開1981年的日記。10月10日:“下發中共青龍縣委關於推行農業聯産計酬責任制若干具體問題意見75號文件。”10月20日:“小隊分地,人均1.43畝。”
“從那年起,糧食就吃不完了。”老人把日記翻到1982年7月10日:“小隊收入2714.54元,勞日值0.735元,糧食20063.9斤,人均489.36斤。”
在老人的70多本日記裏,走路,是出現最多的字眼,一直持續到2003年。
1957年1月14日:“去建昌營趕集賣白菜,早晨2點出發,晚上11點多回來。”建昌營是唐山轄區內一個較大山村,也是離新立村最近的一個集市,山路25公里。老人回憶道:“上縣城交公糧,頭天晚飯後就走,緊著趕,第二天晌午才能趕到。路不行啊!”
青龍縣地處燕山深處,草碾鄉又離縣城40多公里,十幾個村莊散落在一個個山峪裏,交通閉塞。近些年來,國家加大了對農村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入。所以,2003年7月到10月間,騰芝的日記裏經常出現這樣的話:“在村東看修柏油路”。到了10月3日,日記寫的是:“坐班車去青龍(縣城),真快。”
水,也是騰芝日記中頻繁出現的字眼。
1956年3月15日:“半夜挑水兩趟”;1973年6月7日:“早晨3點到梁東挑水。”老人把記者引到院子的水窖邊接著説,“現在好嘍,這幾年,政府每人補了58元,家家建了水窖,一摁電閘,井水就來了。是縣裏給打的井,200多米深,花了20多萬元呢。”
“自從有了這水窖,什麼都不愁了。”老人翻著那些陳舊發黃的日記本感嘆道,“大米白麵管夠吃,水有的喝,路有的走,現在就是享福了!”
説到這兒,老人翻開一本家庭收入賬:1974年,3人,純收入41.1元;1984年,3人,54.87元;1994年,3人,113.15元;2005年,2人,722.2元。“去年,光是2000多斤玉米就賣了1000多塊錢。”
近幾年,騰芝老人日記裏的用詞發生了變化,“大米飯”、“看電視”、“下棋”取代了“挑水”、“走路”等字眼,近一兩年又多出了劉翔、姚明等體育明星的名字。
採訪即將結束時,老人的女婿進門,打開手機念了一條短信:“姑夫,我被北京那個單位錄用了。”
聽了這話,老人的臉笑成一朵花兒:“是我孫子,在湖南上大學,就要畢業了。我得寫進今天的日記。好啊,真好啊,這日子!”(隋明梅)
背景鏈結
黨的十六大以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産積極性,農民增收步伐加快。從2002年到2006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2476元、2622元、2936元、3255元和3587元,扣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實際分別較上年增長4.8%、4.3%、6.8%、6.2%和7.4%。
2006年農村貧困和低收入人口繼續減少,按年人均純收入低於693元的農村絕對貧困標準測算,2006年底農村貧困人口為2148萬人,比上年下降9.2%。
一本本發黃的日記記述著山村大大小小的變化
責編:趙旋璇